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实施精准措施 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2022-03-18 11:31:26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实施精准措施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民革济南市委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失地农民问题,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体现。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保障其生活、维护其权益的需要。通过对我市部分区县的调研,对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建议。
  
  一、主要问题
  
  我们在综合各种数据,并与失地农民实际交谈和调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征地补偿政策标准与失地农民的期望有差距;失地农民市场就业能力差;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希望长远生计有保障;新老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标准不统一问题突出;子女教育配套不完备;社区管理改革不到位,享受不到市民待遇;精神文化生活欠缺等。
  
  二、原因分析
  
  通过梳理,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角度看:征地过程中,遗留拖欠了农民征地补偿款、失地农民劳动力就业安置政策不落实等历史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从体制机制看: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经济二元体制,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从政策角度看:对失地农民问题缺乏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政策不一致;有的政策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等。从资金方面看:公共财力一次性拿不出足够的资金一揽子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从工作方式上看:在执行上级有关政策时,有的地方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探索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共享机制,保障失地农民长期发展和长远生计。完善多元化补偿安置方式。积极推行保障房安置政策,保障失地农民长期收益;建立征地预存款制度,提前预存征地补偿款。加强对补偿款发放的监管。切实做到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工作程序、安置结果公开、举报电话公开,确保其情权和监督权。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高质量的就业。 按照《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应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其培训、就业和创业。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应优先为当地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与用地单位签订提供一定数量或一定比例就业岗位的协议,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对自主创业人员在税收、场地、收费等方面予以扶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让其享受到城乡普惠的培训政策;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企业订单式培训;通过开办“失地农民夜校”等方式,主动上门为失地农民送培训、送技能。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失地农民积极参保,变“要我参保为我要参保”。鼓励其实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将失地农民纳入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完全失地农民中的大龄、老龄等特殊群体的补贴标准。加大失地农民中特困户的社会救助和帮扶力度。
  
  (四)深化房产制度改革。建议对符合政策规定面积标准的村民安置房,直接办理房产证,需要分割土地证的按出让对待。村民安置房超出政策规定标准面积部分和长期在本村居住的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住户的安置房,按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对已实施的重点片区建设、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及原批准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所涉及的保障用地(房)问题,对具备补划(调整)保障用地条件的村(居),办理生产生活保障用房手续;对具备条件而无法补划保障用地的村(居),完善就业扶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
  
  (五)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布点学校,优化提升教育资源,全面保障和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矛盾。提高安置区配建教育设施的标准和规模,解决拆迁期间学生周转安置难的问题。按照“先建设后拆迁”的原则,优先建设村民安置区的学校和幼儿园,新学校和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后再将原校舍拆除。要督促各地市加强对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配套教育设施实施到位,尽快投入使用。
  
  (六)提升失地农民文明素质。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引导。充分发挥科技、卫生、教育、司法等部门以及共青团、妇联社会群团优势,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读书、阅报、健身、文艺等文化场所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吸引失地农民广泛参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和睦邻里”等创建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失地农民关爱服务体系,提供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