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服务 >

以社会法治共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10-30 11:40:00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2020年第9期《中国统一战线》刊发民革济南市委会文章《以社会法治共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这为基层社会治理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今年以来,民革济南市委会致力探索和实践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将自身优势与基层治理需求有效衔接,走出了一条社会法治共建的新路子。
  
  以社会法治共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作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法治建设对于法治社会的构建、法治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和谐秩序的形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2020年5月,民革济南市委会以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下沉民革在社会法制界别方面的特色优势资源,与大明湖街道党工委携手打造了“社会法治共建实践站”,精准精心服务于大明湖辖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该实践站按“1+6+N”模式,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社会法治共建实践站办公室,在辖区6个社区分设工作室。由来自于社会法制界别的30多位民革党员和联系人士组成实践站服务团成员,为辖区和居民提供常态化机制、专业化团队和公益化服务。这是民主党派从开展般性社会服务到深层次参与社会治理的崭新尝试。
  
  实践站成立以来,根据大明湖辖区布局,将面向世茂商圈的文明法治环境打造,面向曲水亭百花洲片区的文明法治街区打造和面向社区居民的文明法治社区打造,作为携手共建的主要内容,先后开展专题研讨,找准工作着力点和支点,实践站高度关注面向居民的社区治理问题,社区网格员承担着网格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各项事务,是与老百姓接触最多的社区工作人员。引导网格员善于运用法治化思维调解邻里间的纠纷,就是引导老百姓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维权,将法治思维前沿化是推动社会法治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围绕专职社区网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个性化法律问题,实践站通过法律讲堂进行集中咨询解答,为网格员如何化解邻里间纠纷,特别是如何引导居民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提供法治化工作思维。这种专门为网格员们量身定做的案例咨询和法律知识培训,深受基层欢迎。另外,实践站还尝试在参与街道社区的接访、诉调、听证协商民主等工作中,逐渐建立对接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常态化、公益化服务平台,积极助推社区依法文明自治的进程。
  
  首试成功,民革济南市委会继续加大对社会法治共建路径与方式的探索力度,通过深入调研,近期将社会法治共建模式在全市各区进行了推广。目前,已先后在市中、天桥、长清、莱芜等区建立了共建实践站点。这些站点根据不同需求和民革人才资源情况,设立不同的共建服务内容和方式。面向社区开展免费法律咨询、一站化多元解纷、一站化诉讼等各项公益服务,力求将各种矛盾化解到诉前,做到纠纷基层即解决、社区无诉讼的社区治理目标。同时,面向基层协商民主、校园普法、乡村振兴和三农服务等方面与政协,司法,教育、乡镇等有关部门、辖区对接共建,推动在全市形成互为支撑、较为完整的社会法治共建体系和共享资源,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以社会法治共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民主党派以社会法治共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前期实践来看,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理念共识尚需形成。目前无论从社会基层治理框架格局的实际构成,还是从民主党派自身开展社会服务的目标定位来看,民主党派助力社会基层治理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在理念上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达到思想自觉,尚需要上升到独立的理念层面和价值层面上去广泛推动。      
  
  二是工作体系尚需建立完善。从党委、政府的基层工作布局层面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目前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许多基层党委在社区治理中更多的是关注一些地方社会组织和群团力量的引入,较少把民主党派作为这一治理体系的重要独立单元纳入进来。另外,党派很多社会服务活动点面分散,品牌芜杂,随机性较大,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缺少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尚需完整的规划和布局,建立系统化制度框架,以实现资源整合和机制贯通,形成整体治理成效。
  
  为此,民主党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在社会法治共建方面提升实际成效,建议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加强系统性、协同性谋划和布局,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大力发展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机制。一方面,中共基层党委要发挥好党委领导的重要作用,善于把民主党派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共建体系中。中共基层党委要提高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主动将民主党派组织纳人中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框架中,积极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构建相应的协同平台。另一方面,民主党派组织要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参与社会治理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更要从行动上紧跟基层社会治理的步伐。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民主党派组织既是参与助手也是参与主体。高度认清新时代赋予民主党派的新使命,提高站位,提升能力,在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找准着力点,最大限度地整合相应资源,科学谋划,积极探索,主动实践,趟出一条民主党派助力基层和谐治理之路。此外,也可探索建立挂职干部“连心桥”等机制,借助统战干部、党外干部的智慧和资源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同时为统战干部、党外干部提供施展才干的基层平台,提供践行理想的耕耘土壤,为资政建言职能的更好发挥夯实根基。
  
  二是将依法治理与文明治理有机结合。推进社会基层治理有许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多个维度。2020年5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民主党派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侧重于在体制和机制建设层面上的政治参与。要充分整合、引入民主党派在社会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实现基层各项工作法治文明与道德文明的双向驱动,运用法治、自治德治以及科技手段,使各项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相互衔接、相互协同、和谐共治。实践中,可将实现一站化多元解纷、一站式诉讼服务的治理体系目标与推进社区法治治理现代化有机结合,组织党派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基层司法所共同携手创建社区人民调解法律服务中心,以此有效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运转进度。
  
  三是坚持常态化、长效化、融合式发展。民主党派助力社会基层治理,要久久为功,全面融合。与以往咨询式,一站式、单打独斗式社会服务方式不同,要更加注重为基层辖区居民社区治理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化、常态化、公益化保障机制和参与机制,共同参与到基层日常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社区治理过程。这就要求有较强大的专业化团队力量互为支撑,才能满足辖区日常化、持续化的共建需求。可以以点带面,先行示范,在中共基层党委的领导下,将各党派的资源以及社会上其他资源有效链接,实现党派与中共党委政府间、党派与党派间、党派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线下与线上间等等,同频共振,全面融合,以滚雪球式的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框架,共同服务于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