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推进养老业健康发展
民革济南市委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面临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挑战。截止2016年末,济南市60岁以上老年人154.2万,占全市总人口21.32%,高于同期全国16.7%、全省18%的水平。目前,济南的养老格局为“9073”,即90%为居家养老、7%为社区养老、3%为机构养老。为着力解决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人员的护理问题,我市在2016年6月1日起,实施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由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支付90%,2017年8月11日开始又降门槛、增待遇、提标准。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市的养老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养老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养老资金不足,特别是护理资金严重不足。据了解,济南市护理一位老人,24小时服务的平均每月4000元,8小时服务的平均每月2200元,济南企业退休职工平均工资2921元,且不说农村老人,即使是退休职工,退休金与护理费之间也有很大差距。我市的长期护理险覆盖面窄,只保障了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二是护理队伍不强,素质不高,人员太少。养老护理员队伍存在人员年龄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流动性大等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护理需求。三是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大量老人无床位养老,另一方面许多高端床位被空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险制度。长期护理险,是指在年老疾病或意外伤残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护理时,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机构以向护理服务机构采购服务的方式,为个人提供护理保障,避免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期护理险目前国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以美国为代表;一种是社会保险制度,资金由政府和个人负担,以德国、日本为代表。在现有条件下,根据我市情况,建议采用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将长期护理险发展为我国“五险”之外的第六项社会保险制度,广覆盖,低保障,保基本,尽快覆盖全体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同时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定位、保障范围和标准、失能鉴定标准等关键内容。另一方面,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长期护理险的多种产品,让有条件的人购买,得到高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二是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2013年起济南市就推进建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就目前中心的运营模式来看,分为社区自主运营和委托第三方运营。运营内容大部分只是提供老年人活动和助餐,没有造血功能,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性的服务需求。第三方运营机构多在起步阶段,由于没有固定的主营收益项目,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经营艰难。建议引进培育和发展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发动优势资本注入养老行业。
三是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最主要的两种模式是医院加养老(院)服务、养老院加医疗服务。济南市各类养老机构中大部分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私营医院签有合作协议,有的设立卫生室,医养结合情况良好。全市各类医院办理养老院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大都在具体办理流程中受制于消防手续。此外,医保报销政策的对接、专业护理人员缺少而且要求的工资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后腿,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建议强化政府主导,增强部门协作,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养老服务信息中心“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导家政、餐饮及物流服务商将相关业务延伸到养老服务领域;开发老年家庭医疗监测和传感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医疗保健、代购代缴、紧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
四是进一步壮大护理队伍。济南市及各区县每年定期组织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培训,平时也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经常性加强教育。自2015以来,每年定期组织初级护理员培训,每人补贴1000元,由市或区财政买单培训及考试费用。但是护理队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建议:一是鼓励辖区内各大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大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保健护理、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人才的培训培养,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二是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三是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四是引导保险公司效法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的养老项目“时间银行”——人们把年轻时照顾老人的时间存入社会保险系统的个人账户内,等将来自己需要人照顾时拿出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