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全面提升我市抵御农业自然灾害水平的建议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全面提升我市抵御农业自然灾害水平

的建议

民革济南市委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频发,我市强降雨和干旱天气时有发生,自然灾害不断。农业灌溉难以保证,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经走访调研,发现主要问题有:

第一,对旱情预估不足,造成农业及农民损失。商河县村民反映大蒜灌溉需要三次,第一次灌溉,河流就已经缺水,但没预估到整春无雨。所以,村民仍按往年的顺序统一灌溉;但形势越来越严峻,第二次灌溉时已无水可用,家家户户购置灌溉设备,到抗旱井抽水,结果很多抗旱井已不能使用。      

第二,因抗旱问题导致的农民和政府对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抗旱井无法使用,很多村民到乡政府抗议,质疑扶农项目造假,后来谣传扶农款被卷走,各种传闻甚嚣尘上,增加了政府工作难度。去年425日历山路防汛抗旱指挥所门口聚集了几十人带着横幅抗议,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农业保险制度缺乏、农民收入无保障,加重了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调研组在章丘、济阳等地,发现我市尚没有形成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完整政策体系。比如保险方面,目前我市涉农遇灾风险保障只有政策性保险,涉及面窄,品种有限,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涉农保险风险高,保险公司参与涉农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在投保、理赔等环节设置一些门槛,政策大打折扣。

    第四,农村农业人才结构失衡。当前我市农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镇、村等基层农技人员学历不高,防灾科技人员匮乏,有些镇多年未招农技干部,有的镇农技人员被委派从事其它工作,而村级的情况更为严重,加上对现代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无法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

  为适应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有效抵御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建议如下:

    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条件,提高气象、气候周期预测准确率,对自然灾害进行充分评估和有效发布

    提高灾害预报水平。建立“多级合作、统一指导”的工作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系统的、多方位的气象、农情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及评估服务。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利用现代通讯平台,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确保灾情、农情及时、准确传播到户。

    二、建立灾害应急联动机制

    总结过往抗旱、抗涝的救灾经验,建立“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由农、林、牧、渔以及发改、公安、农业、气象、卫生防御等多部门组成,收集信息,统一调度,积极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设立“卫星通讯联络系统”,市镇村三级响应,有效应对交通、通讯中断等突发局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镇、村级气象协理员、防灾联络员机制,提前预警、准备。加强防灾救灾演练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和群众自救能力。

    三、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基金”,有效应对地震、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等突发性灾害,帮助农户、群众做好灾前防御、灾后自救,减少损失。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机制,提高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扩大政策性涉农保险的种类、覆盖面,将保险范围扩大到农、林、牧、渔,提高政策性涉农保险的赔偿比率和理赔速度。完善大灾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开展农业保险互助社试点,引导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互助保险,鼓励保险互助社推出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保险品种。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维护和管理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实施“以工补农、以商惠农”策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现代农业防范自然灾害的水平。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速度。开展科学规划认证,因地制宜的制定农业防涝、抗旱的长远规划,科学、统筹、合理地建设排水、抗旱设施并进行及时维修、维护和管理。加快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到田沟通小渠,小渠连小河,小河串大河,确保旱涝保收。

    五、实施科技兴农,做好防灾技术保障

    建议出台科教兴农奖励政策,鼓励农企、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设施的转型升级研究,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作物耐寒、耐旱、抗病、抗灾的能力。加强农技推广虚拟区域站建设,发挥首席专家、乡土人才等优势,加强防灾救灾科普知识培训,为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