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各地不断出现的医患关系冲突事件频发,加强医学知识普及,提高全民医学知识的知晓度十分必要。
值得瞩目的是,近期医学科普创作繁荣昌盛,科普队伍不断壮大,科普宣传形式也多种多样。我市卫生宣传教育机构和医学科普工作者也已加强了对我市各社区居民的医学科普宣传力度。但是,调查发现居民对常见疾病、多发病、妇幼卫生知识、健康与长寿、营养卫生、计划生育以及日常生活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还是知晓不足并表示迫切需要。我们能否顺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和医学的发展,多途径、高效率的满足居民对医学科普知识的需要,将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2020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我们更应根据我市现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以实现医学科普进万家,使广大居民掌握正确的寻医问药方法,了解疾病的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自我鉴别和自我治疗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医学科普知识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我市各类(年龄、职业、社区、家族史)人群的卫生知识掌握水平、生活习惯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探索与制定医学科普的对象、方法、手段、社会效果、组织管理等,以采用通过许多个体研究对象的调查结果,推测团体趋势的科普调查研究方法,分析我市居民医学科普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开展医学科普工作提供良好的统计学数据,准备好第一手资料。
二、积极开展医学科普宣传活动
通过一系列医学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我市居民自觉摒弃一切封建迷信和不科学的认识和行为,更好的防病治病、保健康复,从而提高我市居民整体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
以社区为单位创建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栏,主要包含家庭医疗常识和急救技巧、家庭常见病、多发病、老人养生保健和小儿常见疾病等。通过社区宣传栏对科普知识的宣传,培养居民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组织医学专家教授进家庭、进社区、进居民活动密集场所,对重点高危人群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进行疾病产生原因、典型症状、预防、相关护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发挥社区医院的基层卫生医疗优势,将疾病的宣传手册放到社区普及。
三、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电台、公共场所的LED屏幕等,做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急救技巧等公益广告宣传,制作真人或动画模拟相应疾病的发病场景视频,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强其理解和掌握。加强媒体监管,规范媒体宣传内容,及时规范和纠正网络及电视、电台的医学科普错误或偏颇的理论和导向。
四、发挥互联网作用
“互联网+医学科普宣传”是新形势下文化知识普及的必要思路和方法,利用新媒体开通知识交互专栏,与传统科普讲座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博客、微博等等。利用这种跨越空间、时间和人员限制的兼具时效性和针对性达到精准健康传播的方式,实现当面临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宣传反应。同时,线上增加医患沟通,为现形式下的医患关系注入一剂良药。联合通讯公司,以短信形式定时发送医学科普知识推送通知。
五、重视中小学生的医学科普教育
将常用医学知识和急救技巧纳入中小学生学习及考核范畴,通过学生这一执行力较强的群体,达到对医学科普知识的基础化、常态化,“对生命和健康的守护,要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