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进程不断加快,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耕、种、管、收各环节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是,粮食丰收后的晾晒难问题十分突出,小农户还可以利用场院、公路晾晒粮食,对种粮大户而言却是困难重重,粮食无处晾晒导致霉变甚至烂掉,损失严重。据国家粮食部门统计,每年因来不及晾晒、晾晒不当等因素,造成粮食鼠害、霉变、发芽,损失约占粮食总产量的5%,约700亿斤以上,经济损失高达600亿元。挫伤了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种粮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合作社等种粮大户土地规模流转的积极性。因此,大力发展粮食烘干产业,加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是确保丰产丰收的重要途径。
一、国际国内粮食烘干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上,日本的谷物干燥机械化率达到95%;美国达到92%。使用粮食干燥技术后,粮食产后损失率在1%左右。
从国内情况来看,东北三省因气候原因烘干设备非常普及,主要烘干玉米;浙江省粮食烘干产业在中央、省、市资金的三方支持下,补贴额度高达80%左右,烘干机总数达4035台,建成烘干中心813家,批次烘干能力4.2万吨,机烘率超过30%,主要烘干稻谷。安徽省粮食烘干机保有量4398台,机烘率10%;河南省粮食烘干机械数量700余台。目前山东省拥有各类粮食烘干机械728 台,粮食烘干能力达5万吨/天,与河南省相近。
二、粮食烘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烘干设备及附属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烘干设备投资较大,连续式大型烘干机,每天烘干能力100吨,总投资约100万元。其中,烘干机38万元,安装费4万元,辅助设备55万元,场地3000平米,租金及其他开支3万元。目前,农机购置补贴仅对烘干机补贴12万元,其他支出都由农民自筹。
2、烘干设备利用率低,投资回收期长。在粮食种植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下,机械干燥尚不能形成规模作业;而且粮食烘干具有季节性,利用率较低。按照每年小麦烘干使用10天、玉米烘干使用30天,每斤收取烘干费8分钱计算,去掉成本6分钱,每吨盈利40元,需要6年收回成本。如果加上设备维修等开支,收回成本至少需要8年。
3、辐射范围受限制。主要受运输成本限制,粮食烘干服务半径在30公里以内。
4、融资难。目前,没有单独对粮食烘干设备及储存设施的贷款,只能走普通商业贷款路子,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只能拿房产、地产进行抵押,而农户房产有限,审批比较困难。
5、建设用地审批难。粮食烘干和储存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小,用地审批困难。目前,干燥和存储场地大多位于公路沿线,作为临时租赁地块经营,按规定不能进行建设施工,最基本的地面水泥硬化和烘干塔设备建设也不允许,导致粮食干燥和存储场地受限。
三、产业链模式发展烘干产业的优势
产业链模式就是把种粮主体、粮食烘干服务商、粮食收购主体,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串联起来。实现由单一的经营模式向种植、收购、烘干、储存、出售“一条龙”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减少中间环节,把流通环节的费用让给烘干环节,降低粮食损耗和成本,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其明显的优势在于:一是减少流通环节,扩大粮食烘干服务商盈利空间。二是降低粮食损耗,增加种粮主体收入。三是烘干玉米销售价格高于自然晾晒玉米,增加种粮主体收入。四是粮食加工企业集中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玉米质量。五是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减轻粮食加工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农业资金融通。
四、发展我市粮食烘干产业的建议
1、加大粮食烘干机械补贴力度,提高烘干机械补贴比例,从现有30%提高到50%以上,补上粮食烘干产业的欠账。
2、可以考虑把附属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目录,拓展粮食烘干设备购置补贴范围,或者按照烘干能力以开办费的形式进行补贴。
3、在粮食烘干作业环节给予补贴,根据烘干服务量,按照烘干成本的40%给予作业补贴。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资金向粮食烘干环节倾斜,进一步调动农民利用机械烘干粮食的积极性。
4、农业、粮食、金融等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合力,主动为发展粮食烘干产业链模式搭建平台,协调支持。
5、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演示、宣传、培训、服务等各种方式,推广粮食烘干设备。加大农产品干燥和储存技术培训力度,培养技术型人才,加强售后技术服务指导。适时召开现场演示会,提升农户认知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粮食烘干和储存,在粮食减损和为民增收上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