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初夏时节,我们来到民革老党员刘恩富同志家中进行采访,这位76周岁的老党员用质朴的话语向我们讲述着他的工作和生活,那语言就像是他身上穿着的蓝色卡其布工装,干净而朴素。从他求学、参加工作到加入民革,再到退休至今,每个阶段都能给我们鼓舞,每个故事都能带给我们启发,每一天都能看到他那辛勤的汗水滴落地面盛放出的花朵。
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出生于1939年的刘恩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只能入读包吃住的中专院校。在济南铁道学院读书期间,他刻苦学习铁路车辆知识,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工作。那时候,刘老吃住都在办公室,忙完一天的工作就在厂房看书学习、研究车辆构造、实践维修,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一干就是14年。
1972年,刘老调回济南工作。他发现铁路桥梁每隔三四年就要刷一遍防护漆,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电刷镀技术,自己编纂了《电刷镀手册》,并向济南市铁路局提出电刷镀桥梁和铁路表面防护技术建议,该建议被采纳后,使一次喷涂使用时间至少延长到了二十年。通过这次研究,刘老愈发感觉到节能的重要,便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环保、节能技术钻研,他独立研发的燃气采暖炉和家庭中水处理系统申请获得了三项专利,并被批量生产使用。讲到这里,刘老坚定地说:“我就是喜欢钻研,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就是那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加入民革,尽职履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老通过单位前辈的引荐,开始关注民革,经过了一年多的了解,刘老发现民革正是能给他归属感的组织,便递交了加入民革的申请书。这时,刘老已经56周岁了,他很担心因为年龄问题而不被接纳,当接到入党通知书时,他开心地就像小孩子似的。刘老说:“我只有一点朴素的想法,那就是在有生之年为民革、为社会多尽一点绵薄之力”。
加入民革后,刘老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老党员们用亲切地微笑欢迎他,欢乐融洽的氛围让刘老感觉到了组织的温暖。他常说,民革组织就像是我的家,同志们就是我的亲人。2008年,民革市委举办“三纪念”活动,刘老心有感触,赋诗一首《浪淘沙--英雄山烈士纪念塔》,并在天桥区总支举办的演讲会上深情地朗诵,获得一致好评。那一年,刘老已经70岁了。
刘老性情随和,脸上总是带着亲切谦和的笑容。虽然加入民革已经20年,但他始终以一名普通民革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直到现在,他仍坚持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市委会的常规活动,从不缺席支部活动,并且每次都会提前到达会场。刘老说,自己最喜欢的刊物就是《团结报》和《济南民革》杂志,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总也看不够。
关注民生,退而不休
被问到“建议大王”这个称号的由来时,刘老有些腼腆地笑了。他说到:“刚参加组织活动时,老觉得自己是新党员,面对那些有学问、有见地的老前辈只能虚心聆听,‘不敢’发言。后来,多亏了市委会领导的指导和鼓励,我才敢把自己平时观察到和思考过的问题说出来,积极建言献策。至于‘建议大王’这称号,只是我们区总支领导对我的鼓励罢了,比起咱们市委会很多优秀党员还差得远!”刘老表示,退休后自己时间多了,往群众多的地方跑得更勤了。通过了解民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和总结,才能向市委会提供高质量的建议,更好地履行民革党员的义务。
2000年,刘老撰写的《推广应用地热分户计量冷暖联供新技术》,由民革济南市委会作为集体提案提交市政协后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作了答复。这个提案也成为当年“两会”期间媒体关注的热点,刘老作为撰写人接受了济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并参加了现场直播节目,接听了听众打来的热线电话。我们了解到,关于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收费问题刘老从1999年就很关注,历时近两年进行调研。他先是调查了济南市市民意见和建议,又自费到北京、天津、江苏等地调研分户计量实施情况,回来后对比济南市整体状况,分析研究。为了找到一款质量可靠,价格合适的分户热计量器,他跑市场、联系研究所,多家对比,反复遴选,最终选中了一款由中科院研发的热计量器。刘老表示,向政府提建议不是想想、说说就行,我们是民革党员,代表民革组织提建议,必须要有充分的调研,用事实说话,提出可行的措施办法,要有理、有据、有价值。
2000年至今,刘老围绕“节能、环保、民生”三大主题共向民革济南市委会提交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28件。其中,有14件被市委会采用。
刘老的很多建议都是手写稿,经过一遍遍地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之后,工工整整地誊写一份提交到民革市委。他提交的不仅仅是一份提案,更是一份对民革党员身份的敬重、对民革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希冀!
看到刘老那厚厚的一沓子草稿和遒劲有力的书法,我的内心升腾出由衷的敬佩之情。他是一个榜样,是一份激励,更是一种鞭策!临别前,刘老握着我们的手,真诚地说:“我年纪大了,很多时候出去调研都力不从心,但是我深爱着民革,今后如果有涉及到我擅长领域的调研,我还是很愿意参与,有什么活动尽管说,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民革!”
(李金泽 民革市委宣传处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