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民革市委承接民革山东省委课题,围绕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开展调研,形成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研究》的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共四部分计1.4万字,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建议。根据该调研报告形成的《实施“五个突破” 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发展》提案,以书面发言和集体提案提报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被列入省政协重点督办提案,省政协副主席雷建国亲自督办并召集了提案督办座谈会,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对该提案进行了认真的书面答复。省发改委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研究》的调研报告书面反馈了意见,并认真研究、吸收和采纳了有关建议。省发改委在课题建议采纳情况反馈中说: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提出的建议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作实际,采纳全部8条建议中的6条,并在相关规划和今年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重点事项》中予以体现。
附:
《实施“五个突破” 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发展》提案
省发改委《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研究》课题建议采纳情况
2014年,民革济南市委承接民革山东省委课题,围绕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开展调研,形成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研究》的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共四部分计1.4万字,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建议。根据该调研报告形成的《实施“五个突破” 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发展》提案,以书面发言和集体提案提报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被列入省政协重点督办提案,省政协副主席雷建国亲自督办并召集了提案督办座谈会,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对该提案进行了认真的书面答复。省发改委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研究》的调研报告书面反馈了意见,并认真研究、吸收和采纳了有关建议。省发改委在课题建议采纳情况反馈中说: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提出的建议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作实际,采纳全部8条建议中的6条,并在相关规划和今年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重点事项》中予以体现。
附:
《实施“五个突破” 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发展》提案
省发改委《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研究》课题建议采纳情况
实施“五个突破”
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发展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下简称“经济圈”)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取得成效。但目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上,仍显缓慢和不足,与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存在差距。为此,提出实施“五个突破”,以期对经济圈发展添砖助力。
一、在长效推进机制上有所突破。经济圈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建立了三级运作机制,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形成多项举措,成效显著。目前,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十分必要,应体现三点共识。一是建立省会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统筹考虑有关规划和措施的制定,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与错位配套发展、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形成多边合作机制。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本着“战略规划统一”要求,搞好产业发展与布局、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特别是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协作区,充分尊重经济规律,搞好重要规划衔接。三是按照“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务实合作、共赢发展”原则,在经济圈联席会议指导下,根据合作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建立交通、旅游等专业委员会,为协商经济圈建设重大问题提供平台。
二、在产业经济的规模效益上有所突破。当前,经济圈内产业经济趋同严重,竞争大于合作,而大部分企业是当地支柱产业,调整、重组的风险和阻力很大。在选择突破口上,有3个关注节点:①研究建立城市群产业经济大政策平台,梳理制约发展的体制、政策及法规,构建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创业投资体制和产业联动、资金融通、信息连通等机制。②在建立稳固协作发展机制基础上,统筹协调各城市产业布局,选择好主体产业、替代产业,实现差异竞争、特色发展。巩固农业优势地位,加强工业经济、尤其是产业集群发展,但发展侧重点应因地制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和竞争优势。③整合区域经济,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分工。重点规划建设以济南为中心的东部先进制造业、南部文化旅游、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并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形成“同城效应”,逐步向外层扩展。
三、在经济圈发展一体化上有所突破。经济圈内各市协作愿望较强,具备一体化发展基础。要因势利导,主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配置,重点推进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在济莱协作区试点基础上,加快各市在组织领导、产业衔接、重要布局上加大工作力度,尤其在交通、通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使之成为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在推进一体化、复合式发展道路上,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要找到合理的城市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特色发展;二是制定促进政策,加大资金扶持,推动合作发展;三是完善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发展。
四、在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上有所突破。2012年济南生产总值不足圈内三成,缺乏足够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树心”“ 强心”问题是关键。一是济南要实施“外拓空间、内优布局、做强产业、提升功能”战略,打造服务经济发展、总部经济聚集、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协作的高地,以壮大交通装备、高新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尤其加强企业的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群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同时,鼓励圈内大企业总部到济南发展。二是切实提升县域经济。2013年济南六个县市区,以占全市90%多的地域面积只贡献了43.2%的生产总值,且发展极不平衡。为此,应完善县区差别化扶持政策,依托重点基础设施、工业园区、重大项目等建设,加快县域重点片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三是适当调整行政区域,从地域面积及人口上扩大省会城市容量。同时,推进“人才聚集”战略,吸引“高、精、尖”人才和经济实力较强人士到济南落户,实现城市人口增容,增强集聚效应。
五、在加强生态机制建设上有所突破。圈内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情形可从三方面入手。①制定“省会城市群生态建设规划”,突出区域生态建设绿色指标体系,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并举,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②落实共推共建机制。建立圈内四级(省、市、县区、街镇)生态建设组织推进体系,扩大其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比重,强化属地管理,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做到任务、责任、管理“三明确、三到位”;③落实企业生态建设责任。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平台,鼓励其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发挥企业在微观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研究》
课题建议采纳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
按照要求,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提出的建议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作实际,采纳全部8条建议中的6条,并在相关规划和今年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重点事项》(以下简称《重点事项》)中予以体现。
一、关于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问题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中,我们采纳了“把济南打造成建设城市经济发展高地”的建议,重点建设服务经济发展高地、总部经济聚集高地、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产业分工协作高地。在支持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我委计划协调省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对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个财政收入较低的县(区),在民生政策支出省级补助比例上执行西部地区补助政策,加快济南县域经济发展。
二、关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提升发展质量问题
在《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产业规划中,我们采纳了“重点规划建设以济南为中心的东部先进制造业协作区、南部文化旅游协作区、北部产业转移承协作区,并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承接等方面形成“同城效应”,逐步向外层扩展”和“统筹规划和统一协调各个城市的产业布局,选择好相应的主体产业、替代产业,整合圈内资源,突出发展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借位发展的格局”的建议。根据区域内各市发展特点、优势产业,明确了发展定位。在今年《重点事项》中,着重强调以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团;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园区经济;深入推进旅游一体化;设立“一圈一带”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提高区域竞争力和提升发展质量。
三、关于区域发展一体化问题
今年的《重点事项》中,我们采纳了课题中“重点推进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建议。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加强了区域内铁路、公路、机场、港口、能源、水利6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在要素市场一体化方面,重点推进土地、金融、人力资源一体化建设。在生态建设方面,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控、跨界流域和危险废物污染协作防治、完善环境应急联运机制。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重点推动科技教育资源互惠融合、统一人才资源市场、社保养老医疗关系互联互认。在推动济莱协作区同城化建设方面,采纳了“在交通、通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的建议,重点做好协作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铁路省道建设、金融收费同城化等工作。
四、关于政策扶持问题
目前,省里已经设立了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今年我们将安排省会圈七市切块资金11亿元,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教育、旅游等领域项目建设。
五、关于理顺分配关系问题
今年的《重点事项》中,我们采纳了“积极探索建立收益分配、‘飞地’经济等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建议,提出了加化各市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建立“飞地招商”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和产业转移利益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