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济南民革“五三”惨案相关提案落实记

201553上午10点,伴随着“呜……呜……”的防空警报声,济南各界人士汇聚到趵突泉护城河岸的“五三”惨案纪念碑前,敬献鲜花,共同缅怀先烈,为被日军屠杀的死难军民默哀。这个台历式的纪念碑是济南人熟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却很少有人了解纪念碑的落成、53市警日的确立都与民革济南市委的提案有着密切的关联……

19284月,国民党第二次北伐开始,蒋介石所率北伐军取得节节胜利,很快攻入山东。日本为了维护其在华北、蒙满的特殊利益而出兵山东,试图阻挠北伐,使中国继续陷于混战,同时向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国民党显示力量。51,北伐军进驻济南。53,日军派兵蓄意挑衅杀害北伐官兵,包围山东交涉署,强行收缴交涉署枪械。晚9时,又将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兼特派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职员共18人捆绑起来毒打。蔡公时据理力驳,怒斥日军暴行,惨遭割耳挖眼等酷刑而不屈,日军后将18人剥光衣服,鞭打后用机枪扫射,除一人侥幸逃出外,蔡公时等17人惨遭杀害。从53夜开始,日军大举出动,以搜索北伐军和便衣队为名,沿街洗劫,疯狂屠杀中国军民六千余人,并于510占领济南全境。史称“五三惨案”,也称为“济南惨案”。蒋介石在53的日记中写道:“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国民政府也认清了日本的侵略意图,放弃联日外交,将中日事件大肆曝光举世震惊。从此开始,经历皇姑屯、九一八直到七七事变,中日逐步从对抗走向全面战争。

“五三”惨案发生后,全国范围乃至海外举行了各种抗议纪念活动,捐款建造了各种纪念物。1932年由济南市民自发捐助建造五三纪念亭,内有纪念蔡公时及惨案的挽联。193712月济南沦陷之前,为使亭柱不被日军破坏,将其推倒掩埋。几十年后,这些纪念物也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被淡忘,少人问津……

1988年是“五三”惨案60周年。这一年,民革党员、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李庆胜开始关注惨案的有关资料,并发动学生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阅读文献、搜集资料、调查走访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强国修身的责任感。通过这个活动,李庆胜感到加强“五三”惨案纪念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在省、市民革的工作座谈会上建议省市民革组织提出加强关于济南“五三”惨案的纪念教育工作的提案,并首先在民革组织内进行酝酿和开展相关工作。这个建议得到省、市民革组织和不少热心委员的理解和支持。时任民革济南市委主委曾天民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举办了纪念“五三”惨案座谈会,并向市政协提出调研建议,得到相关领导同志的重视与支持。1992年初夏,就在调研筹备阶段,曾主委突然离世,调研工作一度搁置。

199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转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市委统战部在安排1995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市民革在市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五三”惨案纪念物的提案和大会发言》,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了批示。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熟,这是1995年决心建碑的开端。

1995323,济南市政协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由市政协、中共市委统战部、市民革的丁海燕、王望平、张乃仁三位同志组成工作小组,调查了解“交涉署”旧址和“五三”惨案纪念性遗物情况。工作小组即实地考察了蔡公时殉难处和“五三”街。32430日,先后到千佛山、植物园、中山公园、济南五中、趵突泉等地寻找到“五三”惨案遗留的纪念性文物;召开了“五三”惨案亲历人座谈会;走访了有关专家学者;查阅近10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及有关人士的建议。这里须指出,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意欲恢复或重建“五三”纪念建筑物,酝酿已久。330,工作小组向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山、市委统战部长张印峰汇报调查情况。经研究,以市委统战部、市政协办公厅名义向市委起草《关于纪念“五三”惨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请示》。《请示》于44上报市委。46,市委书记办公会原则上同意市委统战部、市政协办公厅提出的意见。419,市委在208室召开会议,市委常委副书记孙常印主持。研究确定,市委内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孙常印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洪恩、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山、市委统战部长张印峰任副组长,成员有郑长才、刘世海、王淑名、陶安岭、牟陆阳等领导,文化局、园林局也各出一名领导。外部则是着手筹建“济南市各界人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委员会”。此外就是由市文化局牵头论证“交涉署”旧址,并申报确定为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先予保护;由建委负责组织专家设计、规划、建立“五三”纪念碑方案;由市财政拨款、市委统战部负责编报经费预算等。根据419中共市委召开会议的精神,各单位按分工积极开展工作。

是年5月,市民革在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大型“五三”报告会。会上,李庆胜同志准备了数万字的演讲稿,代表市民革作发言。严谨的史实,动情的演讲,令专程从台湾赶来的蔡公时烈士之子蔡今任先生感动落泪。

68,中共市委室再次召开会议,研究并基本通过了“五三”纪念碑第5稿设计方案,决定:纪念碑的建立突出民间色彩,署名 “济南市社会各界爱国主义教育委员会”,碑建成后又经领导研究署名改为“济南市各界人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委员会”。由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山主持草拟碑文;纪念碑由市雕塑创作室设计制作。630,碑文草案报送市领导审阅,后又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多次修改。最后,由市委领导签批(批件存市委办公厅)。85,将碑文送园林局,决定请武中奇书写。

“五三”纪念碑规划施工期间,孙常印亲临现场视察,提出要求;张明山多次召开有关人员会议,亲临园林局、趵突泉、市雕塑研究所进行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解决规划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工作环环紧扣,措施层层落实,高速度高效率,建碑时间从筹划到竣工不足半年。

91,一座大型台历式“五三”纪念碑在趵突泉护城河畔正式亮相,成为济南市第一个关于“五三”惨案的纪念基地。1998年,济南市政府根据民革连续多年的政协提案,确定每年53日为市警日。从此,每逢53,济南上空便会想起长鸣的警笛声,以此悼念死难同胞。

2006年,尊重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遗愿,济南市有关领导赴新加坡将蔡公时烈士铜像运回济南,并举行了铜像安置暨“五三”惨案纪念堂奠基仪式。200753,“五三”惨案纪念堂正式落成开放。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题写“济南惨案纪念堂”匾额,民革中央领导为匾额揭幕。蔡公时遇难的位于经四纬六的山东交涉公署也成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至此,围绕“五三”惨案,济南市形成了包括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园、护城河畔纪念壁画、纪念堂等一系列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英灵,供后人瞻仰,血的教训,让历史永记!                                          

 

本文根据张乃仁、李庆胜回忆文章整理而成

(作者:刘妍  民革市委宣传处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