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要把握好“度”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决策落实,反馈政策执行情况,是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政协信息具有“门槛高”的突出特点,既要保持基层民意原汁原味,又要去伪、去粗、去偏,保证反映内容的普遍价值和民生意义。因此,政协信息必须把握好“度”。
  选准“角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政协信息工作关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从不同角度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围绕党政关注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改革发展中的难点以及还没引起各方面注意的冷点问题,找好“上情”、“下情”结合点,善于反映“领导需要了解的”和“需要领导了解的”的问题。
  挖掘“深度”。政协信息要敢于抓“新事”,抓住基层在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新措施,特别是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独创性的做法;要善于挖“新意”,对于第一手材料,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用新的观念、新的角度,从平常事例中得出鲜明的观点。做到空洞无物的不报,人云亦云的不报,“炒冷饭”的不报,力求不提一般的建议,也不一般地提建议。
  保持“锐度”。敢于直言是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直观特点。政协信息很少报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工作成绩,更不歌功颂德,主要是反映问题、揭示隐患、针砭时弊、分析危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属“问题类”信息。要鼓励政协委员言人所欲言、所不敢言,讲真话、讲实情,探究深层次原因。在信息加工上报中也不回避和缩小问题,定性得当,定量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现状。
  掌握“尺度”。政协信息不是信访件,更不是打“小报告”。在编辑社情民意信息时,要以事实为根据,注意把握分寸,特别是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表述得当,不妄下断语,不模棱两可,不随意指责。政协反映社情民意既要积极反映经情、社情,又要从中央重视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角度反映政情,传递民意,提出建议。
  注重“速度”。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往往解决起来比较容易、简便;而时机错过、积重难返时,就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时机,就等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一旦发现线索,要及时调查,及时成稿,及时上报,否则时过境迁,很难产生实际效果。特别是对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警示性信息和重要的动态性社情民意,要做到早发现、早收集、早反映,防止“马后炮”。
  讲究“广度”。反映社情民意要讲究全面性,既不以偏概全,又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抓住带普遍性、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选择那些对全局有影响、对领导决策有参考价值、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重要事项,同时,也要反映其他渠道不易掌握、不易反映、难以得到的社会情况和群众意见,反映统一战线内部和高层人士的看法,包括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反映各个界别和特殊群体的要求,包括那些人数不多但需要合理兼顾的意见。
  突出“准度”。政协反映的社情民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内参”性质,是供领导决策参考的。信息所反映的情况不能虚构,也不能靠逻辑推理,对客观存在的情况要尽量搜集全面,不存在的或没了解到的不要凭空主观设想,力求尊重事实,准确可靠,不搞虚假,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始终坚持“讲真情,出实招”。

(摘自《联合日报》2013.12.31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