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市交通体系的建议
作者:民革济南市委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13-01-17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交通是否顺畅有序,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同时还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和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广大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
一、我市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铁路、公路、及城区道路,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了“二横三纵”的快速公交系统,也是国内首个形成BRT网络的城市。
在取得以上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市综合交通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市区道路出口较少。市域公路总里程不足,高等级公路密度较低,干线公路规模不足,制约了济南经济发展和省会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城区内外交通衔接不畅,市区向南、向西出入口偏少;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我市铁路和航空的对外通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2.市区缺少立体交通枢纽。在重要的节点路口缺少立交桥,各方向的车辆,行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完全平面的路口上也必然造成拥堵。致使现有通道处于全面饱和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个城市道路系统运行效率。
3.道路交通配套设施不足。一是市区公共停车泊位严重不足。目前市区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停车场和占路停车场停车泊位数仅约8万个,而市区汽车数量约为6 0万辆,加之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滞后,导致市区停车矛盾越来越突出。二是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设施太少,许多重要路口行人过街难、车辆通行难。三是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过程中,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配套建设重视不够,造成部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不完善、不规范、不统一。
4.城区交通供给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市新建居住区逐步向东部、南部发展,而入住居民的上班、 购物场所多集中在中心城区,造成了一些主要干道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非常拥堵。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等11家长途客运站点分布在二环路以内,由于受道路环境的限制及平面交通的影响,大量的客流、车流不易分流、疏散,日益增加的客运量对周边道路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
5.道路交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城区许多路口红绿灯相距太近,车辆刚启动就又停下来,导致严重堵塞。区域交通信号灯的协调控制有待加强;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我市城市交通体系的对策
1.完善我市区域交通网络。积极推进我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济南与国内外的交通联系。在火车站、长途客运站、航空港及公共交通等城市重要交通换乘点、大型城市综合体周边逐步建设综合换乘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加快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区向南、向西城市出入口建设。
2.大力加强市区道路建设。一是加快北园大街延长线、二环西路快速路建设,顺河高架路延伸到二环南路工程尽快动工。使之与已建成的北园大街高架路、二环东路高架路以及顺河高架路等形成快速路网,同时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建设立交桥。二是继续强化城区主干道路建设改造。三是对市区多个复杂路口、畸形路口、易堵路口、混乱路口进行优化改造,解决路口不合理、机动车道不足、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不连续、非机动车待行空间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支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鼓励社会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开辟连接旅游景点的旅游公交线路;对中小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校车服务;完善公交线路。实行城市公共交通低票价政策,延长公交车下班时间,努力实现公交“最后一公里”。
4.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向先进城市学习,结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换乘枢纽规划等,高水平编制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规划,搞好服务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
5.加强交通智能化管理。整合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市政公用等部门现有的各交通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保障各部门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的行政管理水平,优化公共交通的资源配置,实现有效的指挥调度,同时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6.加强城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优化交通信号,充分发挥交通电子显示屏和交通广播的作用,为出行群众选择出行方式和行车路线提供依据。实施易堵路口的综合改造,根据交通流量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调整交通标志、合理设置红绿灯,在有条件的地方多设置一些单行线减少交通冲突点;拆除、取缔市区次干路、支路和街巷上的违章建筑、马路市场。
7.加强市区停车管理。进一步明确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管理责任主体,完善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的建管各项工作机制。确定市区停车总体发展策略、停车设施供给体系及引导政策,吸引鼓励企业投资立体停车楼等停车设施建设。加强对挪用停车场的整治,恢复停车功能。将直角马路沿改为斜坡路沿,方便车辆停靠。协调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缓解停车泊位不足现状。改革市区现有停车收费标准,建立分区域、分路段、分时段的多层次停车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