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党员卢晓飞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12-09-07
援藏党员卢晓飞:坚守使命 “飞”在高原
刘 妍
考虑到卢晓飞接诊工作繁忙,本来只是先发了个短信预约采访时间,没想到半个小时后他便回过来电话。彼时,他刚刚送走一拨病人。“我们这里的病人都是分拨来的,要么一下子来好多人,要么好久一个人也没有。”听出我话中的疑问,卢晓飞解释说,“这里说是县,可下面的乡镇离县城都得几十公里,最远的有一百多公里,典型的地广人稀,交通极不方便,很多人都是拼车来看病,光路上就要花费很长时间,我现在都总结出规律了,一般都集中在哪几个时间段。”
说起援藏生活,卢晓飞说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回想起刚进西藏时,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其备受折磨,严重时曾一度患上心肌缺血、高原性高血压,现在虽然逐渐适应了高原气候,但半夜里还是常常被憋醒。白天含氧量上升,人却开始犯困,真是“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加之繁累的工作,身体很难放松下来。“话说多了会耳鸣,和你打电话得换着耳朵听。本来想继续写日记发给你,可现在一动脑就头疼,有时出去义诊回来也很疲惫,就没坚持下来。”卢晓飞有些抱歉地解释说。
自己身体的病痛可以克服,但更令他心疼的是那些病患老乡。卢晓飞说,来到白朗县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贫穷,看病的困苦——藏民们结伴开着老式的手扶拖拉机,经常要凌晨就出发往医院赶,以便当天能看上病。“前不久,有个产妇难产就因为路远耽误了救治时机,送到医院时已经不行了,两条人命啊!”晓飞惋惜地说。在西藏这个信奉佛教的地方,很多藏民将解除病痛的希望寄予神明,等到病情严重时才来就诊,常常是小病拖成大病,甚至最后无法医治。“本来我完全可以治好他们,但到了病入膏肓没办法了,只能忍痛维持。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但作为医生,真是为他们着急。”每当遇到这类病患,卢晓飞常常深感无奈和遗憾。
身为医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病人的康复。卢晓飞工作的县医院医疗条件简陋,医生资源有限,很多时候他这个外科大夫就得当全科用,甚至有时连护士的活都包了。第一天上班遇到个下巴脱臼的老奶奶,口腔科的大夫不懂处理就来求助,当时卢晓飞被高原反应折腾得浑身无力,费了好大劲才把关节复位,当刚刚还合不拢嘴的老奶奶连连说着感谢时,那种成就和快乐的感觉蔓延全身,大大缓解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
每次下乡义诊,卢晓飞最担心的就是路况。藏区的山路蜿蜒陡峭,还时常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险情。“看着车窗外不时滚落下的石头,说不害怕那是假话。”卢晓飞坦诚地说,“但到了义诊现场,看到那些一早赶来苦等几个小时问诊的老乡,他们在真心地期盼你,看病后由衷地感激你。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身为医生,你就要有这份担当和勇气,这也让我更加体会到援藏的意义。”
采访中,卢晓飞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苦,话题也多是围绕令他痛并快乐着的工作。生活中的卢晓飞爱玩爱笑,我们都亲切地叫他“飞哥”。电话那头,飞哥话音依然爽朗,但嬉笑中又透着一份坚毅,那是一名医生对患者生命的珍爱,是一名援藏干部对使命的坚守!
我们在此,遥祝飞哥一切安好!

援藏纪实之初入西藏
卢晓飞
2月27日带着济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深切关怀和亲人的牵挂,济南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踏上了赴藏对口支援的旅程。由于我是第一次进藏,对西藏缺乏了解,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对世界屋脊的崇拜,也有对高原恶劣环境的些许担忧。毕竟高原高海拔缺氧,有很多初入西藏的人患急性肺水肿,不得不马上返回内地。还有好多人在西藏工作期间得了间质性肺炎和心脏病。虽然得病的是少数人,存在个体差异,仍不免有些担心。但一想到我是来援藏,是为了祖国的边陲发展和民族团结,个人的损失是多么不值得一提,不仅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
途中经成都转机,当天下午飞抵拉萨贡嘎机场。在飞机落地的刹那,心中莫名的激动,终于到了——西藏,雪域高原,世界屋脊。一出飞机,没来得及欣赏美丽的风景,立刻感到呼吸困难、憋喘,心慌不适(心率110次每分)。作为一名医生,我知道这是高原缺氧引起的急性高原反应。同行的其他援藏干部已在西藏工作了一段时间,有高原生活经验,对此已经适应。看到我的异常,他们纷纷安慰:“没事,别紧张,很快就适应了”。我尽量放松深呼吸,以吸入更多的空气,在各位兄长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慢慢适应了,呼吸没有那么急迫。“慢慢走,别急,行李我帮你拿”。他们的帮助让我感动地只会说谢谢,不知如何是好。刚入西藏,便感到了援藏干部之间亲如战友的兄弟之情。
机场出口,来迎接我们的当地藏族同胞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对我们的热烈欢迎。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们憨厚的笑脸和热情的动作,可以感到他们的真诚。真是“民族大团结万岁”。
考虑到我们很多初次入藏的同志有明显的高原反应,领队决定在拉萨休息一晚,次日再驱车赶往海拔更高的白朗(白朗比拉萨海拔高300米,海拔越高高原反应越严重)。一到宾馆,我就躺在床上不愿动弹了,因为任何的活动都会增加耗氧量,会觉得喘不上气来。这时来接团的工作人员送来了治疗高原反应的药品高原安和红景天等,还有我最盼望的氧气瓶。吸上氧气后,明显觉得好多了。赶紧把高原安和红景天吃上,希望能缓和高原反应。
晚上吃饭的时候,一点胃口都没有,还觉得恶心、头晕。勉强吃一点,也觉得费劲,上气不接下气。说话也说了上句忘下句,反应也迟钝。我想这都是高原反应在作怪。他们说在西藏要三慢:走路慢、吃饭慢、说话慢。因为氧气少,你想快,立马给你下马威。有很多初入西藏的人,想走快一点却突然晕倒了(脑供血供氧不足),而且到了夜间氧含量更少,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晚上气温急剧下降,大风吹得门窗呜呜作响,有一种凄凉的感觉,难以入睡。迷迷糊糊中,睡着了。到了凌晨3点左右,突然被憋醒,喘不上气,头疼难忍,而且口鼻干燥。赶紧吸上氧气,吃上止痛药。加湿器在正常工作,却改变不了高原的干燥空气。我想到了白朗,情况会更严峻。我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管条件多么恶劣,我都要坚持下去。因为我来西藏就是为了边疆的发展,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这正是我儿时的梦想。正像一首歌里说的“波涛汹涌岸在前”,加油!I BELIEVE I CAN。
组织关怀
六一前夕,民革市委副主委、市中心医院支部主委唐玉秋带领支部党员探望了卢晓飞的家属,送上节日的祝福和礼物。卢晓飞援藏期间,市中心医院支部以多种形式切实了解援藏家属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支部成员多次与家属交流,给予支持和鼓励,解除卢晓飞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在远方工作。
唐玉秋副主委(右二)、支部成员与家属段玲玲(右)合影
感 谢 信
6月1日,卢晓飞家属段玲玲给民革市委寄来一封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我是民革济南市中心医院支部一位普通党员的家属。我爱人卢晓飞于今年二月去西藏执行援藏任务,在条件相对艰苦的环境下,他克服种种困难与生理考验,切切实实地为当地民众做实事,没有辜负领导们寄予的殷切希望。作为家属,我能做到的就是把老人孩子照顾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西藏的卫生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可是年长的老人、年幼的孩子、繁忙的工作,确实让我忙得晕头转向。唐玉秋主委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关心我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支部党员百忙中抽时间为孩子带来节日的祝福与礼物。感动之情真是无法表达。真的感谢民革这个大家庭给我们的温暖和关爱,感谢民革各位领导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党员,让我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借这次机会,也感谢唐玉秋主委领导下的市中心医院支部,谢谢你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卢晓飞的工作,圆满完成援藏任务,为民革济南市委增光添彩!
段玲玲
201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