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作者:民革济南市委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12-06-08
县域经济是我国最基础的区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发展主题和方向。近年来,在我市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压力日渐增大,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矛盾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追求农业单产的提高与化肥农药的滥用,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较低的畜禽粪便处理率和资源化率,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与农村环境管理的相对滞后等方面。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化肥、农药和地膜污染。201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89.4万吨,连续8年丰产丰收,但去年我市的化肥的施用量为645.7公斤/公顷,农药的施用量为9.2公斤/公顷,分别超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1.3倍和2.1倍之多,且化肥和农药的平均利用率都只有1/3左右,且剧毒农药的使用占很大比重,经济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存。另外,我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经在棉花、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不可降解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越积越多,不能腐烂分解,会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据相关研究表明,每亩土地含残膜3.9公斤时,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蔬菜减产14.6%-59.2%,棉花减产4.6%-8.1%。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我市畜牧养殖业近几年发展较快,2010年,全市生猪存栏 248.23万头,同比增长6.3%;家禽存栏4202.82万只,同比增长0.63%。去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129.0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10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5%和8.47%,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市各类畜牧业规模化小区(场)达到858处,规模养殖达到70%以上。但在现有畜牧小区中,仅有144家规模养殖场(小区)粪便污染物实现了达标排放,相当部分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在一些养殖业集中区域,局部污染非常严重。
三、农村工业污染。随着县域经济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区一些高污染工业项目向农村的转移,我市农村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越来越大,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工业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污染物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有的名为企业,实际是家庭作坊,根本没有环境污染防治设施。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共存,新旧污染和二次污染复合,使我市农村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质量每况愈下。
面对上述问题,在加快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进程中,如何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与绿色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我们建议市相关部门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夯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科学施肥,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可降解地膜的生产项目,同时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提高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比例。
二、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发展畜禽养殖的循环经济。严格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在我市的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区等禁养区,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规模化养殖项目环保审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养殖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加强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定期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专项检查,对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期分批列入限期治理计划,通过沼气发酵和粪便氧化塘、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推广畜禽粪便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结合畜禽粪便的治理和综合利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建立相应规模的有机肥厂,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促进农牧业的良性循环。
三、抓好农村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低能耗的GDP。一是坚决取缔、关闭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土小”、“新五小”企业,淘汰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指导镇村工业向开发区或产业小区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禁止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二是加强乡镇工业污染源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督促乡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对无法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和强制性清洁生产,达标无望的予以关闭。三是加强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节能设备更新改造,引导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统一建设治污、排污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集约利用、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
四、加大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鼓足后劲。一是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增加城镇和村庄的垃圾设施数量,扎实推进“环卫下乡”工程,改善城镇、村居的环境卫生面貌。二是农村排水设施的建设。收集后的生活污水根据人口规模、经济条件和地形地貌建设净化槽、净化池、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三是合理规划和整治村庄河渠。加强农村集镇周边水环境整治,做到河渠通畅、卫生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