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好、研究好、把握好、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价值导向的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生活上的可操作性。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最基本的形式表现为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绝对单一的政治活动,也不存在绝对单一的经济活动,二者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关系,防止出现片面的或人为对立的经济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
二、经济工作和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各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崇礼反法,强调尊卑等级,以德治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一周年,但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由此衍生的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封建遗毒,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取向。
2、背离科学发展,过分强调经济价值,把金钱作为生活的唯一目的,忽视政治价值;抑或一味突出政治价值,即所谓“泛政治化”。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的出现、意识与观念的冲突,就在于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如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一票否决制”、经济生活中以GDP论政绩,都是背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是我们应当坚决摒弃的价值取向。
三、在经济工作和政治生活中如何把握好价值观取向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反映了社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国强民富、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1、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中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体制上说,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政治体制上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决不能动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与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增强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认同,同心同德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助于人们焕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生存环境恶化、资源巨大浪费的代价。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应妥善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大局利益的关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范和指导工作,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3、必须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利益,不仅要注重大局利益、长远利益,也要关注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受。有这样一件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姜省长到社区居委会检查落实工作时,地方干部给群众介绍:“这是姜省长,来看望大家。”老百姓高兴地连声说:“认识认识,在电视上见过,一看就知道是好领导,为我们修好了路。”原来,这里是一个老居民区,住户多,道路狭窄,拐弯多,泥泞难行,由于施工机械无法进入,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问题。现在,政府不仅硬化了路面,增添了路灯,还在拐弯处安装了广视镜,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和行路安全问题。所以,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就会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原则。应更加重视分配问题,切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重视教育以及医疗事务、社会救济等一系列民生保障问题,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以良好健全的民主与法治的保障机制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保护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保障,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实现民富国强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靠法律作保障。人大需要立法,政府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要坚决纠正过去那种唯长官意志、一切当权者说了算的现象。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应身体力行,自觉依法行政,全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部门要依法监督,广大人民群众也应积极参与,主动督促,共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5、必须坚持加强宣传教育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民群众所遵守和奉行,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民群众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共同富裕和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追求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追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作者:民革槐荫区综合一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