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在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注重优化产业布局的几点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在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注重优化产业布局的几点建议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11-11-18

(民革济南市委2011年)

优化产业布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中之重。在我市“十二规划中,注重优化产业布局的编制研究实现我市经济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意义深远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产业布局特点及主要问题

整体上看,我市产业布局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主要特点:

1圈层结构明显中心圈层(二环路以内区域)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中间圈层(二环路以外至绕城高速公路)以第二产业和工厂化农业为主体;外围圈层(绕城高速公路以外)为三次产业并存,以现代化农业为特色

2、呈放射性外延趋势。我市产业不仅呈现出圈层结构,而且以市区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轴,呈放射性向外延伸。

3集中程度虽然向外扩张趋势明显,但目前相对集中发展仍为主导2009年,市辖区人口集中度高达57.91%,GDP集中度高达76.68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市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主导产业对市经济区域发展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小,骨干型企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发育不充分等,是当前我市产业布局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布局思路与发展重点

我们建议遵循“调优中部,发展东部,拓展西部,保护南部,提升北部”的原则组织实施。

中部大力发展集约型、智力型、服务型产业为主,提高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东部以电子信息、软件开发、新型材料、高新医药、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及关联产业为主,逐步转移传统产业西部以交易、文化、机械加工、商业、总部经济五大产业为支柱,拓展发展空间;南部生态保护为前提,积极发展以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业两大生态型产业为主北部以钢铁、化学、能源、轻纺、物流业五大产业为主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

由此可见,我市产业布局的重点在于壮大东、中、西三大产业空间集群,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实现途径与对策建议

()确立我市在环渤海的核心地位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承东启西、联南靠北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市在国内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增长中心的北移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环渤海地区的崛起,为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应以“十二五”规划为主导,充分发挥在省内、黄河流域和环渤海流域的辐射作用,在“十二五”期间应迅速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的经济、人口集聚效应。

()壮大我市第二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点是加速第二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市工业化趋于成熟,在时期,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要以推进产业合理化为主导,提高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扩大骨干企业队伍为重点,对工业资源进行战略性整合依托优势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建议考虑规划为两圈一重点,即服务业核心辐射圈和工业集聚圈、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区。

服务业核心辐射圈(包括历下、市中、槐荫和天桥区)在产业布局优化中发挥核心作用,辐射全市经济发展。服务业核心辐射圈应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发挥领先优势,率先拓展新领域,不断完善第三产业发展体制。

工业集聚圈(包括历城、长清区,平阴、济阳县和章丘市)已初步完成工业化进程,产业集群规模优势效应明显,应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以第三产业主导转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区即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益明显,应不断提升高新区的领头羊作用,充分利用园区规模优势效益、示范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形成激励机制,带动其他地区和产业的发展。

()做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区域产业布局呈现核心——外围式分布,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目前我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较为成熟,外围区产业结构形成规模,偏远区产业结构较为传统,产业结构由外向内呈现出年轻化的现象,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实施差别化战略,提高我市整体产业结构水平。

 ()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园区经济是市空间经济的基本特色。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导,按照交通区位优越、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机制健全、集聚效能较强的要求,整合提升一批优势园区,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项目落地,形成新型工业产业聚集效应。以现有园区为依托,以产业集群理念,重点调整优化东部产业带、济北产业区和济西产业区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优势和争能力。

(六)搞好产业布局链网建设。建立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之上,是产业布局优化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这要求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或行业模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为一体的产业网。我市应立足市情,逐步推进;采用市场化运作、政府调控模式,保证区域产业布局的公平与效率;在区域之间进行系统集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回归,最终完成产业链网建设,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产业布局优化的网络化发展模式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