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11年)
伴随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在短时间内成为流行概念。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而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在我市逐步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市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发展,今年1月,济南市低碳经济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已正式启动。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我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立足于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下五项建议:
一、在产业结构方面,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在充分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进一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近年来,我市通过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使产业结构得到较明显的优化。截至2009年底,我市三大产业比例为5.6:43.4:51.0,其中工业比重仍然偏大,且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市近两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低碳经济企业仅11家,生物科技企业仅15家。因此,我们应一手抓传统产业高新化,一手抓高新产业规模化,在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我市经济中比重的同时,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低碳产业规模化、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 2009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756.1亿元,增长13.1%;其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4.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我市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是其在我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和增长速度还都应着重加以提高。
二、在能源结构方面,我市还应进一步改变能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我们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持久能源体系。由于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普遍较低,而且具有间隙性,要获得一定容量的可利用能量,就必须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取能效率,扩大能量转换设备规模,并实现储能。目前我市业已形成国内唯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太阳能毛坯管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1%,镀膜管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5%,产销量居国内首位。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现有优势,进一步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
三、在交通结构方面,应大力推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截至2009年末,我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113.1万辆,增长9.2%,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66.4万辆,增长23.4%,我市大气正由煤烟型污染逐步转变成以机动车排放污染为主。2009年末,我市公交线路长度
四、在建筑结构方面,应加强推行建筑节能技术的强制性标准,积极开发低碳建筑。目前,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的钢结构建筑,是重量最轻、施工工期最短、污染最少、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其改建和拆迁也相对容易,材料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高。如今,钢结构建筑已被列为绿色环保建筑,并在全国重点推广。2009年,我市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业增加值242.2亿元,增长24.4%,但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亦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市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累计完成97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们建议,在落实建筑节能标准、改造既有高耗能建筑的同时,我市还应大力扶持节能建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充分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兴建、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尤其是钢结构建筑。
五、在消费结构方面,应逐步培养市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在保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生活中的碳排放是广泛存在的,因而需要每个人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我们应一方面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一方面创新和推广低碳生活的技术与方法,完善低碳生活条件,在不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和帮助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