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11年)
济南市作为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逐渐“长高、长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我们对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提出几点建议:
一、现状特点
1、城镇空间分布不均,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
城镇空间分布北密南疏,从城镇密度看,章丘、历城密度最高,商河县密度最低,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相比较,可知小城镇发育状况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从空间布局来看,大部分城镇分布于交通干线两侧和资源集中开发地区。全市建制镇和小城镇平均密度,分别高于同期山东省的8.00个/千平方公里和9.87个/千平方公里。我市6区3县1市城镇空间分布以及地域差异很明显,除商河县以外,其他县区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小城镇发展水平不平衡
由于受资源开发、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城镇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两极化分化明显,涌现出诸如历城的仲宫、王舍人,章丘的普集、刁镇,长清的张夏、万德等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重点镇。但整体来看,济南市建制镇发展水平不平衡,无论人口规模还是驻地规模都比较小,小城镇发育水平不高。据悉,城镇人口超过5万以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小城镇,公共设施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因此,培育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城镇,尽快壮大城镇规模,应成为济南市小城镇工作的重点。
3、城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经过多年发展,济南市形成了许多分工明确、专业化职能较强的城镇,但第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横向联系不密切。许多小城镇整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经济发展较强的带动作用。许多农业加工产业远离城镇,受规模所限未能形成良好效果。有些镇由于过度资源开发带来水质污染、地面塌陷等问题大大抵消了资源开发的效益,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现状。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济南市城镇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济南市城镇建设发展水平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规划体系还很不完善,严重滞后于建设;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随意性较大;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偏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造成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配套率低,建设格调、品位不高;市容市貌管理不严,乱粘贴、乱丢弃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是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培植优势,积极有序发展。科学规划是建设好城镇的前提,在《济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布局,优先构筑复合中心城市,加强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着力培植区域次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心镇,适度发展一般镇。远郊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工业强县,以各类工业园区为依托引进大项目、培植新产业,壮大自身实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城镇现代化进程。城镇道路交通、供水排水、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城镇绿化等基础设施,是保障城镇整体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衡量城镇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此,各县区城镇应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提高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化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化率、人均住宅面积等指标,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城镇建设重点是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托幼、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镇、村一级的建设主要是抓好城镇和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根据需要适当扩大道路和绿化空间,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村镇建设推向新的水平。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向工业的延伸,能使农产品大量增值,也是加强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十分巨大。应继续发展乳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植物加工的规模。同时,吸纳大量劳动力到城镇就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促进粮食增收,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聚集和产业规模。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且也是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工业必须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发挥城镇周边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建工业园区,引进项目和企业,培育支柱产业,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县域非农化进程,全面发展县域经济。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城镇建设应健全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这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经常化的沟通交流和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区域合作,形成对外合力和整体效应。加强各县区及周边地区的协作,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服务、市场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不断拓展济南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构建和谐城镇,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