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11年)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调整布局结构,整合优化资源,发展高职教育,构建职教体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年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都有所增加,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各职业教育单位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我市经济建设输送大批的技术工人。
同时应当看到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缺乏活力。首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都举办了一些职业培训机构。我市虽然在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现象。其次是职教资源受到体制的制约,导致政出多门、资源难以整合、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掣肘、难以统筹协调,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各层次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资金。我市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相对我市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仍显不足。职业院校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要求较高,办学成本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由于经费投入渠道不畅,经费短缺,导致许多学校实训条件缺乏或薄弱,有些专业没有校内实训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影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很多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工程单位的工作经历,
四、职业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没有真正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特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普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没有什么差别。在职称评定的诸多限制条件中,科研成果成为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指标。职业院校教师在自身科研素质、科研课题申报机会、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和普通院校存在着较大距离,因而在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业绩、发表科研论文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科研成果成为职业院校教师职称提升的瓶颈。
发展我市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
1、加大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各新闻媒体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加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内容,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
2、创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制定技能型人才工资指导价位,设立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岗位津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二、改革办学体制,加快职业教育资源调整重组步伐
1、加大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整合教育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益上来,统筹各类职教资源。根据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打破学校类别界限、打破行业界限、打破城乡界限,对现有各类职业学校进行整合,实行职教资源重组。撤并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学校与专业。依托我市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对相同的专业进行组合。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
2、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吸引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兴办职业教育。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大企业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开门办学等合作形式,把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开拓职业教育就业渠道。
三、加大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的力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学校发展的较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一方面政府要有计划的重点投入,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依托企业建设实训基地。
2、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职业学校的发展,老专业的改造,新专业的发展,特别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有吸引力的专业开发,都需要添置和更新设备。这些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需由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解决。
四、强化就业准入,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行为监管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坚决执行国家规定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政策。要求各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大对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察力度。对那些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用人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坚决予以相应的处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教育、劳动、经贸和工商等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强化执法监察工作,使广大经营者了解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性,自觉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逐步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