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五三”纪念碑建碑纪实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10-01-20
张乃仁
199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转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市委统战部在安排1995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市民革在市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五三”惨案纪念物的提案和大会发言,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了批示。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熟,这是1995年决心建碑的开端。1995年3月23日,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山同志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由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民革的丁海燕、王望平、张乃仁三位同志组成工作小组,调查了解“交涉署”旧址和“五三”惨案纪念性遗物情况。工作小组即实地考察了蔡公时殉难处和“五三”街。3月24日至30日,先后到千佛山、植物园、中山公园、济南五中、趵突泉等地寻找到“五三”惨案遗留的纪念性文物;召开了“五三”惨案亲历人座谈会;走访了有关专家学者;查阅近10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及有关人士的建议。这里须指出,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意欲恢复或重建“五三”纪念建筑物,酝酿已久。3月30日,工作小组向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山、市委统战部长张印峰汇报调查情况。经研究,以市委统战部、市政协办公厅名义向市委起草《关于纪念“五三”惨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请示》。《请示》于4月4日上报市委。4月6日,市委书记办公会原则上同意市委统战部、市政协办公厅提出的意见。4月19日,市委在208室召开会议,市委常委副书记孙常印主持。研究确定,市委内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孙常印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洪恩、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山、市委统战部长张印峰任副组长,成员有郑长才、刘世海、王淑名、陶安岭、牟陆阳等领导,文化局、园林局也各出一名领导。外部则是着手筹建“济南市各界人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委员会”。此外就是由市文化局牵头论证“交涉署”旧址,并申报确定为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先予保护;由建委负责组织专家设计、规划、建立“五三”纪念碑方案;由市财政拨款、市委统战部负责编报经费预算等。根据4月19日市委召开会议的精神,各单位按分工积极开展工作。
6月8日,市委在208室再次召开会议,孙常印主持。研究“五三”纪念碑等5稿设计方案。张明山就设计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说明;牛洪恩传达了省有关领导的意见;园林局领导汇报了方案修改情况;最后基本通过了第5稿设计方案。并决定:纪念碑的建立突出民间色彩,署名:“济南市社会各界爱国主义教育委员会”,碑建成后又经领导研究署名改为:“济南市各界人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委员会”。由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山主持草拟碑文;纪念碑由市雕塑创作室设计制作。6月30日,碑文草案报送孙常印、牛洪恩等市领导审阅,后又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多次修改。最后,由市委领导签批(批件存市委办公厅)。8月5日,将碑文送园林局,决定请武中奇书写。
“五三”纪念碑规划施工期间,孙常印亲临现场视察,提出要求;张明山多次召开有关人员会议,亲临园林局、趵突泉、市雕塑研究所进行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解决规划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工作环环紧扣,措施层层落实,高速度高效率,建碑时间从筹划到竣工不足半年。
1995年,市民革副秘书长张乃仁(中)发现原“‘五三’纪念亭石柱”

1995年,市民革副秘书长张乃仁(右二)在蔡公时烈士殉难处遗址论证会上
建碑经过叙述至此,有一个情况应在这里更准确地提一下,即社会上传闻李鹏总理对此有“亲自批示”一说。在筹划建碑期间,我们听说,李鹏总理对建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馆”有批示。汇报后,市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派人找来复印件,才得知是中宣部宣教局办公室纪永忠同志的来电纪录,来电的大意是:向写信人(指联名上书国务院的10位人士)转告,李鹏总理已把信转给中宣部。纪永忠同志传达中宣部的意见是:如情况属实报省委,需不需建省委来定,如需建可通过省宣传部或者省办公厅上报。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是写史,应力求准确无误。当时,不仅社会上传讹,尤其是某些新闻媒体,也说成是“李鹏总理亲自做了批示”,甚至演义成“总理的传真记录”是不慎重的。
9月1日,举行“五三”纪念碑落成典礼。中共济南市委常务副书记孙常印主持,市长谢玉堂讲话,市委书记孙淑义、市里的老领导张骏为纪念碑揭幕。抗战老同志代表李元荣、社会各界代表张东木和青少年代表分别讲了话。各界代表共100余人出席了典礼仪式。
至此,一座大型台历式“五三”纪念碑在济南落成。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它将告慰九泉下的英灵,并激励着活着的人们。碑建成后,凭吊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济南市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基地。
(作者:原民革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