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伟
一、主编了4本书
(一)2004年,主编了《登高架设作业》(ISBN 7—5020—2492—1),该书共计15万字。该书成为山东省架子工使用的安全培训教材。
(二)2005年12月,主编了《建筑工人安全常识问答》(ISBN 7—5020—2815—3/TU714-44),该书共14.5万字。
(三)2007年,主编了《建筑安全文明施工图集》(上、下),该图集(ISBN 978—7—5607—3354-8),20万字,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规范了企业行为,该书发行以后,济南市的建筑施工现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全运会的顺利召开和提升济南市的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2009年,主编了《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警示录》,该书57万字,420页,总结了近年来建筑施工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书中每起事故几乎都配有图片,这些血淋淋的现场照片,能使建筑从业人员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对降低事故率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该书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二、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
在《建筑安全》、《建筑》、《中国基层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实务全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以下论文:
(一)《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浅谈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网的选择》
(三)《浅谈钢结构高层住宅的安全施工》
(四)《建筑施工斜拉式悬挑脚手架的计算》
(五)《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坍塌原因浅析》
三、积极参与赴汶川抗震救灾工作
5.12汶川地震,牵动着我的心。在得到济南市建委将要援助北川的第一时间里,我给领导发去了短信,主动请缨奔赴四川灾区。
在擂鼓镇41天的日子里,吃住在工地,从早忙到晚。工作中,我负责安全管理、统计、施工进度计划、图纸、技术管理工作及工程部的事务性工作。为了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将当天的工作处理完毕,晚上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有时每天工作二十多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睡在工地的帐篷里。对于在彩板房建设中发现的技术问题或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及时解决。从彩板房设计开始,我高度重视防火问题,从彩板房材质要求、设计方案、小区规划中的防火通道提出了具体的防火措施。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往返于绵阳市和擂鼓镇之间,当时路况很差,每天大大小小余震几十次,而且要经过一段
四、危难中多次救人
(一)抢救车祸中的行人
2005年中秋节前夕,夜幕降临,在历山路和山大南路交叉口北侧,发生一起车祸。车祸发生的瞬间,我正在马路对面候车,“砰”的一声,让我看清了整个事故过程——一辆面包车将一位骑自行车的行人撞得飞了起来,飞在空中足有
眼前的一切让我迅速冲向了事发现场,被撞的50多岁的妇女此时正趴在地上,面目朝下,口吐鲜血,汩汩的鲜血将她的口鼻已经遮盖,该妇女已不省人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仅仅窒息就足以让她失去生命。我首先将她的脸侧转,然后用手清除她口、鼻部位的鲜血,把手伸进她的嘴里,清理干净血块,防止窒息。然后,我又大声呼唤那些袖手观望的过路者,召集我们参与抢救行动。记下酒后驾驶的肇事车牌号,拨打110、120,与10分钟后赶到的救援人员一起将昏迷中的妇女抬上了急救车。
济南新闻媒体对这次车祸进行了报道,经过抢救,该妇女被救活。
(二)抢救大货车中的2名昏迷者
2006年的一天,我和同事一起驱车去济阳县检查工作,车刚过黄河北的大桥收费站,就碰到了一起车祸。
由于修路,路的西半部分进行了封闭,南行的车辆借道行驶,逆行在东半部分的国道上,与南方驶来的货车头对头撞在了一起,车辆严重受损,车头缩进去半米,南侧车内的司机和副驾人员浑身鲜血,不省人事,被困在驾驶室内。
由于是交通要道,南北滞留了很多车辆,由于事故现场太惨烈,救援难度很大,周围的人有的说应该首先用大拖车将2辆车拉开,有的无可奈何,只是拨打报警电话,等待120的救援。
为了尽早救出被困人员,让我们尽早得到医治,我立即在现场进行了抢救。
首先试图打开驾驶室的门,但由于门已经严重变形,没法打开。
我又敲击去除了驾驶室侧门上残留的玻璃,从狭小的窗洞口钻了进去,面对眼前2个昏迷中的重伤者,我在里面尝试着各种办法,想把他俩救出去。
在里面,我借助工具,将变形的门进行调整,然后,用脚使劲向外揣,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打开了驾驶室的门,将副驾上的昏迷者从后面抱住,在地上同事的帮助下,救出副驾上的昏迷者。
浑身鲜血的司机被变形的方向盘和座位紧紧卡在中间,不省人事,救援难度最大。
我首先想到的是卸掉方向盘,由于大货车的方向盘很大,需要大型的工具才能卸掉,我就在道路上挨个车辆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但由于方向盘仅靠一个扳手很难卸掉,这个方案最后没有成功。
在驾驶室内,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思考其我办法。
终于,有了——
我撕掉司机座位靠背上的布和海绵,座位靠背只剩下了铁架子,用手和头顶住驾驶室的天花板,脚踩在司机椅子的靠背上,用力向下踩,将座位靠背踏平了。抱住昏迷的司机,向外拖,拖到了驾驶室门口,终于把他从里面救了出来。
我和医护人员一起,将受到内伤的2位昏迷者抬到了救护车上。
救护人员感激地说:“要不是你,我们只能等待,我们也没办法将我们弄出来。”
(三)成功救活2名灾区触电村民
擂鼓镇中心小学的后勤工作人员聘用了当地的村民,在炉灶上方搭设防雨棚,炉灶设在了2个板房之间的通道上。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正在擂鼓镇举行慰问演出,与此同时,擂鼓镇中心小学复课交接仪式正在工地彩排,完成了2/3工作量的整个援川建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此时,在房顶上为小学后勤炉灶搭设防雨棚的2个村民,手持
此时,我正在
从房顶上跌落到地上的触电者,经过迅速检查,发现心跳正常,只是呼吸微弱,紧急处理后,我迅速安排别人看护我,然后立即爬到房顶,抢救另外一名触电者。
躺在房顶上的触电者,脸色蜡黄,口吐白沫,两腿僵直,呼吸和心跳停止,情况十分危急。
在房顶上,我对触电的村民进行施救。首先掰开了触电者的紧紧咬着的牙齿,将嘴里的白沫、唾液、杂物等清理干净,对其实施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与此同时,我时刻注视着触电者混浊的眼睛,右手摸着触电者的颈动脉,观察触电者的状态。
时间一分一秒地在流逝,触电者依旧没有任何反应,一条鲜活的生命也许正渐渐远去!
但是我没有放弃,执着地坚持。约8分钟左右,触电者的眼睛出现了变化,散大的瞳孔慢慢恢复,颈动脉渐渐有了跳动,僵直的牙关和僵直的腿逐渐恢复正常。
“你醒醒,你醒醒!”我一声声迫切地呼唤触电者,触电者“啊”了一声,眼睛慢慢有了眼神,蜡黄的脸上有了血色,灰色的嘴唇逐渐红润起来。慢慢地,他的眼睛能看人了,胳膊可以动了,头可以转了!
我从后面抱起触电者,在闻讯赶来的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将他抬到了木板上。
在木板上稍微停顿了一下,连人带木板一起被抬到了等候着的汽车顶上,大家一起将其架下,抬进了闻讯赶来的120救护车,已经苏醒的触电者被送到了医院,终于得救了。
一般来讲,建筑工地上的触电者,往往由于抢救不及时,一味等待120救护车,错过了“黄金4分钟”,最终导致触电死亡。能被抢救过来的人很少,更何况,这是10千伏的高压线!!这2位触电者能被抢救过来,实属侥幸。
这次及时救援,避免了一起死亡事故,使灾区村民在经历了地震浩劫后,又一次逃离了死神,正在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