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秀珍
1988年我加入了民革,感觉好象进入了一个“家庭”,我敬佩这个“家庭”的老一代民革党员,他们博学多闻、见解深远、品学兼优、举止高雅。他们为人正直、心地纯洁、和蔼可亲、不逐名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民革党员的精神风采,聆听他们每次会议上的发言,使我由浅入深逐渐了解和认识到民革的历史渊源和在中华民族复兴中起到的作用。同时也使我感到成为一名民革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达到老一代民革党员的高品位素质,需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民革党员热爱党派不计名利的精神和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革组织的形象,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形象来认识和了解民革的。所以,我当时作为一名新民革党员,首先就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党派增光,决不能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给组织抹黑。
加入民革后,我两次进入社会主义学院脱产学习,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配合医院党委积极完成各项中心任务;满腔热情地参加市民革部署的活动和工作。1992年我担任了民革济南市中医医院支部主委,在乔鸿儒老主委的帮助下,在医院中共党委的支持下,民革中医院支部同志们团结向上,在组织发展、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4年支部获得了山东省民革先进集体称号,同年,又被省民革推荐为全国民革先进基层支部。在这之后,我被增补为民革济南市第三届市委委员、第四届市委常委,市政协第九、十两届政协委员。
1999年由于退休,民革、政协等社会职务也随着换届而卸任,但我始终坚持一名民革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退休后仍然积极参加市委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和工作。如:为筹备迎接民革成立60周年积极策划参与庆祝活动;积极联系安排支部去乡镇义诊咨询;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撰写诗歌;为市委会新春茶话会上担任主持人等等。尽管年近六旬,腿脚不利,但是对民革工作的热情仍然是充沛的。2009年为纪念建国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市委统战部、市政协文史委和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拟联合编辑出版 《风雨同舟60年系列丛书》,每党派一分册,要求在15万字左右。为此,市委会立即部署并成立丛书会审组,除机关工作人员外还有11人参加会审组,我是其中一员。本着责无旁贷的精神,我接受了三篇稿子的任务,一是民革市中医支部坚持社会服务二十年的事迹,我写了《一个奉献社会二十年的先进支部》;二是记录民革市委会1995年作为一个新起点,各项工作一年一个台阶的历史性飞跃,撰写了《一段闪光的记忆》;三是为乔鸿儒副主委整理其作为民革市委领导人和山东省名老中医的人生经历。总共承担了一万余字的写作任务。在写作过程中,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着用电脑书写,拼音打字太慢,就让孩子给装上“九洲笔”软件,以手写汉字的办法在电子邮箱里与宣传处倪秀珍同志往来稿件,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小倪同志的热心帮助和“遥控”指挥。写作任务虽然繁重,但正是由于怀着一颗对党派工作的热心,我却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极大的乐趣而沉浸在成书后的喜悦之中。
在参加这次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回顾、整理、总结、排序,在民革工作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使我深切地感觉到这些年济南市民革的工作的确是内容充实、硕果累累。多少年来,我们在几次社会重大事件中,始终与中共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严峻的政治形势面前经受住了考验。尤其是自从1995年之后,民革市委会的工作确实是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比如,在参政议政方面每年都有重点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采纳。说起提案来我不禁想起我们的老主委曾天民、副主委王井养、张乃仁、聂爱华等人,他们满怀爱国热情,充分发挥自已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在地质勘探、开发利用鸭旺口地热资源方面,在消除白色污染、变废为宝方面,在建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在重视济南地下管网的建设方面,等等,民革市委都曾向市政府交上过一份份沉甸甸的提案,并且这些提案都已开花结果,在济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一段段闪光的记忆,使我更加热爱民革,更加激励了我的爱国热情。情不自禁,我抒写了一首长诗《民革的史册》,并以集体诗朗诵的形式,先后在市民革、省民革组织的文艺活动中演出。
如今在我们老龄化的国家里,65岁虽然还不能算太老,但毕竟有些老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对民革事业仍然应当保持热爱和热情,要继续发扬奉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个“家庭”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