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民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民族团结,国家形象良好,国际地位提高,海内外华人均为之骄傲和自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完善,已结出丰硕之成果,西藏的繁荣和发展,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两岸同胞在携手共创互赢的愿景下前进,无数先辈期盼的中华民族振兴和昌盛,已指日可待。我有幸经历了这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感受深刻,使我更加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英明伟大。以下仅就我亲见亲历的几个侧面,与大家共同回味和交流。
党和民革对我的关心和培养
我的命运“生也逢时”,1948年在我出生后不久,父亲即随国民党军政人员撤离大陆;刚升入高中,“文革”即轰轰烈烈开始;1968年又结束了“老三届”学生的读书生活;1968年至1978年,做了整整十年的乡村医生。这也多亏群众推荐和领导的关心,心中以“春苗”为榜样勤奋学习和工作,受到群众和领导的好评,并多次参加业务培训班和短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由于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专业上收获很大。粉碎“四人帮”,十年动乱结束,党的拨乱反正开始。1979年根据中共中央56号文件,我参加了山东省中医人才选拔考试,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济南市中医院工作。这三十年我对自己有两件事比较满意,可以打及格分数。一是在市民革的领导下和同志们共同组建了民革济南市中医院支部;二是在卫生局党委和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和我的同仁共同组建了济南市中医院骨科,并长时间担任科主任,至2008年退休。这两项工作都得到蓬勃发展。我曾用这样四句诗表达我的心情:“艰难坎坷人常情,三九严寒盼春风。拨乱反正党伟大,枯衰小草逢新生。”
1981年后中共市济南委台办徐主任找我几次谈话,要我积极参加对台宣传工作。在台办的指导下,我多次撰写稿件,也有向海峡对岸的录音广播,工作热情高涨。1982年,当时民革济南市筹委会组织台属活动,包括排演文艺节目,召开座谈会,我与当时民革的几位领导逐渐熟悉。几位领导均找我谈话,动员我申请加入民革。因为我当时在政治上尚是懵懂的青年,非常幼稚,经过长期思考、焦虑之后,于1982年下半年递交了申请书。组织上为了关心我、鼓励我,让我和郑继栋先生、白璞先生、王雨辰先生等代表市民革筹委会出席1983年7月山东省各民主党派经验交流会,地址在济南军区第二招待所。这是山东省各民主党派恢复工作后的第一次盛会,也是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一次大会。对我来讲,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到会的代表中七、八十岁的老前辈占到绝大多数,民革代表中80岁以上的有十几位之多,当时范予遂主委年过九旬,仍能主持会议。我当时34岁,是全省各民主党派中最年轻的人,省民革组织处辛处长和我见面就称“小朋友”。大会中,聆听了省委领导和各民主党派代表的发言,小会上听到民革前辈的教诲,看到各位代表为四个现代化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激情,使我深受教育。
会议结束后,我回到市民革和工作单位,但会议中的学习非常深刻,特别是民主党派中的先进事迹,深深触动了自己思想的深处。他们在最艰难困苦中,始终相信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用自己的工作和劳动在实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我已清醒地看到,民主党派的工作是党的事业、民族的振兴不可缺少和分割的重要部分。激情燃起,一发而不可收,我打算率先在市中医成立支部,先是在市中医发展了党员宋介忱。但是要想成立一个支部,只有发展具备一定声望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作旗帜,民革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民革事业才能不断前进,而乔鸿儒同志无论在业务还是人品方面都是很好的人选。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做工作,并请王世墉、胡理修等市民革领导亲自到乔鸿儒同志家里,向他说明情况,打消其顾虑,市政协有关领导也积极出面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他终于同意加入了民革。这样市中医医院已有三名党员,按规定可以成立小组。但是我更倾向于成立一个支部。当时民革市委秘书长金世昌同志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协调从其他支部给我们拨过来两名党员曹经萍、王凤岐,这样我们很快于1984年成立了由五人组成的市中医医院支部,乔鸿儒同志担任支部主委。支部成立之前,我和四位民革的老同志就在中山业校胜利大街办公地点挂起星期日义务门诊的牌子。这种义诊活动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到今天已成为市中医支部的传统工作。这样的工作感动了很多群众,并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也吸引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纷纷加入到民革组织中来。担任支部第二任主委的佟秀珍同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后来担任了市民革常委、市政协委员,乔鸿儒同志后来担任了市民革副主委和市人大常委。民革市中医医院支部也多次被评为民革中央和省市先进支部。1999年,我开始担任支部主委。记得在次年济南市民革全委扩大会议上,我做了一个发言,后来还时常被民革市委张乃仁副主委多次提起。当时,各基层组织刚刚换届不久,我第一次当选市中医医院支部主委,我说,“我现在压力很大,我接手的是一个全国的先进支部,在我之前有两任主委,第一任是德高望重的乔主委,第二任是德艺双馨的佟主委,我是第三代……”虽然自称“第三代”,但我很自豪,因为我是济南市民革“第一代”年青的老党员,是伴随市中医这个支部一直走过来的,为支部的建立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党外干部人事安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虽然在市中医加入民革最早,但因为当时年纪轻资历又浅,自然加入了“第三代”行列。而乔鸿儒、佟秀珍两位同志加入民革后,因其工作业绩、个人素质等条件较好,分别在民革和社会上担任了重要职位,对此,我非常坦然。选择加入民革,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征得社会认同,原本也是非常正当的愿望。但当主观条件或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时,就应该不计个人得失,甘当配角,并始终关心民革的发展,持之以恒地干下去。斗转星移,十多年后,我也由当初的“小梁”成为市中医医院骨科的首席专家,接过了市中医医院支部主委的接力棒,当选为市民革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并被推举为第十一届市政协委员。这时,我仍然感到了压力,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这不仅仅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将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系于己身,以宠辱不惊、持之以恒的精神,认真工作,无私奉献,这样才能使民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自1980年民革济南市筹备委员会成立算起已过去了29年,近人生中的而立之年。我从民革济南市一届一次全委会当选市委委员到五届五次全委会从市委常委的位子上退出,虽然付出了生命的黄金时段,但我更感谢市委统战部历届领导和民革市委历届领导对我的教育和培养,并给了我众多的荣誉,内心非常满意。以往故去的民革市委老领导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使我没齿难忘。檀树棻主委那种严谨的学问家的风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青年人寄托的愿望,仍在眼前和心中回荡;胡理修主委的政治水平和原则性;熊顺义副主委的爱国热情和特具乐感的讲话以及热情洋溢的赋诗唱和,对任何人都是笑声朗朗,和蔼可亲;王世墉主委晚年身患疾病,发言时上气不接下气,但从来不提自己的坎坷经历,那种热爱党、热爱祖国、期盼祖国统一、展望明日中华民族光明前途时的赤子之情,他的演讲有时让众多党员流下热泪,激动不已;被誉为“泉城牧马人”的曾天民主委,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老领导,他曾给我详细叙述了他回湖南农村的艰苦生活。在最艰苦时,他还撰写简明英汉小词典,乐观向上,特爱工作,生活简朴,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泉城济南的热爱,从不言名言利,勤勤恳恳地用生命实现他的价值。当我回忆到如在眼前的老前辈时,眼睛已经湿润,他们的优秀高尚的品德,是我永生学习的榜样。他们对民革的贡献也是“润物细无声”。
我热爱民革市中医支部
市中医医院支部前三任主委――乔鸿儒(中)、佟秀珍(左)、梁安民(右)
民革济南市中医院支部受到民革中央三次表彰和省市民革多次表彰,这样的荣誉是与支部全体党员的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分不开的,是和民革市委的领导、医院中共党委的支持分不开的。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民革济南市中医院支部历届支委,是团结干实事的班子:一是大家都能从大局着眼,从事业发展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非常团结,朝气蓬勃。二是紧紧依靠院党委,积极落实院党委部署的工作。院党委多年来给予大力支持,在使用党外干部上,非常信任多位任科室负责人的民革支部的同志。第三方面,完成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在本职工作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们深深意识到,空有报国热情和鸿鹄之志远远不够,更要有过硬的本领、扎实的工作。如果在本职工作中无所建树,基层党员的形象和作用就无以立足。我一直督促勉励自己和身边的民革党员首先干好本职工作。市中医支部的在职党员,大都是医院的业务骨干,有突出的工作业绩,具有良好的口碑。正因如此,民革市中医支部的许多工作也都得到了医院党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在单位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只有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才能做出成绩,才能成功,民革也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四方面,我们的支委和党员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服务社会。其中最应该提到的是,几十年来同志们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到南部山区、长清、商河、济阳、平阴等农村支农服务;到泉城公园、趵突泉公园、大明湖公园节假日为游人服务;组织文艺演出到社区、到劳改农场;同时由于支部文艺人才较多,积极参加卫生系统和民革系统的大型演出,均取得优异成绩。近30年来,为了民革支部的工作,很多同志不仅奉献精力和时间,还经常慷慨解囊,为民革支部出钱出力。这些无私的行动和高尚的风格,树立了民革市中医支部良好的社会形象,让很多人赞赏。80年代到90年代初,支部组织工作发展很快。由于本单位党员已近20名,民革市委组织处决定原在外单位的支部党员,需分出另成立医务支部,如徐淑梅、李淑惠、曹经萍、王风岐、李云溪等老同志。当时几位同志潸然泪下,同志们这种团结友爱的凝聚力非常感人。近30年来我虽然为民革支部和支部党员做了点滴工作,仍感觉做得有很多不够的地方,年龄大了,我更加热爱我们民革支部,热爱支部的每一位党员,更加怀念已经逝去的老同志。民革支部确实带给我们许多幸福和快乐。
甘愿余热献骨科
2001年3月,梁安民(左一)带领市中医医院支部赴济阳县曲堤镇开展义诊活动。
中医院骨科也是我一生钟爱的地方,我和它一同走过了30年。像民革中医院支部一样,中青年医护工作者占绝大多数,朝气蓬勃,科内聚集了很多优秀人才,行风端正,廉洁自律。骨科是从一个弱小专业发展起来,目前各类骨科手术均能熟练地进行,收治病种也是最急最重的,成为院党委重点扶持的重点专科。作为骨科主任,我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我常说“快乐职业,永远不累”。其实,生逢特殊的那个年代,我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凭着秉承家学和执着的自学走上从医的道路。1979年,在全省中医考试选拔人才中,我以高居骨科榜首的成绩被录取,为此我所付出的艰辛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对这个工作我倍加珍惜、无比热爱。20多年来,我以传统的中医骨科医术为根基,兼学其它,在治疗骨科疾病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并研制出十几种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先后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梁氏创伤膏治疗骨髓炎122例临床观察》获山东省第三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伤痛灵镇痛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个人也先后被定为市中医医院“名医传承工程”首批名医、骨科首席专家和济南市十大青年名中医。
作为一名医生和一名民革党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付出对社会的责任和关爱。为缓解济南特殊的炎夏带给病人的痛苦,我带领科室职工将家中空调捐献出来,并带领全科捐款4000多元,在病房装上一部IC卡电话,以方便病人及家属对外联系。1995年,我作为市中医医院支农医疗队的带队人,到商河县中医院进行医术扶贫。在条件差、基础弱的情况下,积极协助该院配器械,建手术室,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为该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1997年度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1998年被济南市人事局、卫生局授予全市农村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荣记三等功;2001年,我和我的科室,在全市、县以上医院行风民主评议活动中,被济南市卫生局、市政府行风办评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先进科室;2001年、2002年又连续两年度被市中医医院评为有突出贡献奖的个人和科室。经过多年的工作和交流,科室的同志们也都把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快乐职业”,在对价值观的认识上,多数同志都很一致。因为面对每天的创伤急症,“团队精神”就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我们的医生有时在手术台上连续奋战20多小时,毫无怨言。由于我们互相感动着,所以我虽已退休,他们挽留我继续在科室工作,我也不愿离开朝夕相处的伙伴们。我已婉拒数家高薪聘请,坚持在我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院党委仍然聘我为院专家委员会成员。工作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不辜负院党委和科室对我的期望。
最后我用四句诗来结束我30年的回顾:
生正逢时亦无言,
不狂不隐不坐禅。
人民养育永不忘,
感恩再将余热献。
(作者:原民革市委常委、原民革市中医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