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原市民革化工支部主委何炳
倪秀珍
何炳是原济南市民革化工支部主委,每每想到他,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种敬意。人生总会历尽各种坎坷,有的人患得患失,不堪重负;有的人则举重若轻,如傲雪梅花,愈曲愈美,愈寒愈香。何老就是这样一枝寒梅,虽然大半生都在坎坷沧桑中度过,而他却执着地热爱着生活,热爱着民革, 热爱着中国共产党,热爱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未动摇,也从不言悔,为我们留下了民革老一辈宝贵的精神财富。
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
何炳1924年出生于济南,其祖父何素朴与张自忠、车震是至交,当时三家都是济南的名门望族,并有姻亲关系。何炳的夫人车天慧就是车震的孙女、张自忠的外孙女。1948年何炳于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经济系毕业后,到上海市政府任机要秘书。1949年国民党撤离时曾动员张自忠遗属去台湾。怀着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憧憬,何炳夫妇听从了张自忠之女张廉云的劝导,毅然回到了故乡济南的裕兴化工厂工作,决心为新中国服务。由于出身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与他的家庭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历尽了坎坷、艰辛。他住过牛棚,扫过厕所,喂过猪,种过地,干过铁路养路工。“文革”十年,他先后被抄家13次。二十多年美好的青春年华就在各种政治批斗、劳动改造中流逝。逆境中的何炳实在撑不住时,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了解共产党创建新中国的方针、政策,学习过毛主席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论述,他始终认为党的政策只是暂时的走偏,坚信总有一天会云开雾散。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盼来了“四人帮”的垮台,盼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送暖,拨乱反正,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回首往事如烟,岁月蹉跎,何炳没有怨言,相反他说,“这段特殊的经历使我接触到了那些朴实的农民和工人,得到他们许多真诚的帮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勤劳、热情、大公无私的品质,这对我今后思想的彻底转变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1983年何炳参加了济南市民革组织,先后担任市民革直属支部副主委、主委,化工支部主委等职务。通过对统战理论、统战政策的学习,他更加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1989年6月,天安门广场有人游行示威。当时何炳正主持直属支部党员学习班。有些同志不知底细,提议去省委门前看天安门录像。何炳意识到凡是风波,必将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在与民革市委领导商讨后,当众宣布,学习班照常进行,任何人不得以民革的名义去看录像,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民革党员的坚定信念,维护了民革组织的团结安定。后来成立化工支部,何炳被选为化工支部主委。他教育支部成员,要摆正自身位置,树立参政党意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经常与石油化工局党委或统战干部沟通情况,联络感情,报送计划和总结,自觉地争取局领导的指导帮助和监督,为基层组织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化工局党委的大力支持,化工支部的组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真正体现出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荣传统。1997年化工支部被评为民革济南市参政议政先进支部,1998年被评为民革山东省先进支部。何炳等两人也先后被评为市民革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省民革先进党员。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腐败现象抬头,沉渣泛起,人们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迷惘和疑惑,对此何炳焦虑不安。一次在泰山脚下,市民革举办学习培训班,何炳慷慨陈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现在党要挑的担子比泰山还重。我们民革作为参政党,与中共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要积极地为党分忧,分挑重担。我坚信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延安整风的精神,在‘文革’结束时有拨乱反正的勇气,这次治理腐败也一定能够成功!”何老当年的话始终在我的心头铮铮作响,他那种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信任和忠诚,那种曾经以血和泪凝聚成的坚定信念,悄悄地在我们心中播下了种子,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今天,虽然腐败现象仍然无法杜绝,但是我们仍然坚信和拥护党在治理腐败问题上的决心与魄力。
年在桑榆 壮心不已
“文革”结束后,何炳被安排到裕兴化工厂的一个家属委员会干会计,后担任主任。他没有为过去流逝的大好时光而惋惜,没有为曾经遭受过的不平而嗟叹,而是以“老牛已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来勉励自己,奋起直追,发挥余热,多做贡献。他格外珍惜这个工作岗位,充分发挥所长,不辞辛苦地找科研单位,开发新产品,跑遍大半个中国找原料,搞推销,终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将家属委员会办成了一个集体企业,成立了裕兴化工厂分厂——裕新化工厂,由他担任厂长。非中共党员担任厂长正职,在当时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与单位党委多商量,多汇报,不失职,不越位。他增产节支,积累资金,为职工盖了宿舍楼,并在本厂安置了大批职工家属及回城人员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1984、1985连续两年他被评为厂里先进。1987年退休后又被厂里反聘为经济技术顾问。他不计报酬,辅老帮青,帮助单位领导办成了中外合资企业,两年资金到位,效益落实,被济南市政府命名为“中外合资企业先进单位”。他热心于各种社会活动,参加市政协、中共各级组织开展的政治、经济研讨会,市、区侨联代表大会,担任山东省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台胞台属开发部董事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1985年在市各界人士四化表彰大会上,获得“再展宏图奖”,1990年获得化工系统“老有所为精英奖”。
以上荣誉也许对很多人来讲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一身伤病、已步入老年的何炳来说却是难能可贵。他一生开过三次刀,在农村劳动改造时,摔断过一条腿,38岁时切掉半个肾,53岁时摘除了胃瘤,年过古稀又得了膀胱癌,后来还有一目失明,“文革”中落下的一条伤腿时时发病。在政治和社会上的经历已够坎坷,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大家都在所难免,然而在身体上的磨难却好像上天对他的故意砥砺。面对这些,何炳没有沮丧、失望,而是表现出从容与镇定。他说,“我不怕死,但是我不想死,我要在病老之年,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发挥一点残烛余热。”他深入市井,开展调研,了解社情,反映民意,提建议,写提案,几年时间书写了四十多份提案。在他的带动下,支部里出现了好几个参政议政骨干,被大家称为“提案专业户”。有一年市政协大会前夕,何炳得了重感冒,在一条腿痛得不能走路又有一目失明的情况下,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根据平时调研成果,写出了四份反映社情民意的个人建议。因为他不是政协委员,他的建议是通过民革里面的市政协委员属名后被提交到政协大会的,而他仅仅是一位无名英雄。那一页页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稿纸,抒写的是他对党和人民发自由衷的热爱,抒写的是一名民革党员自觉的责任感,抒写的是一位耄耋老人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俗话说“家有老,是块宝”。何炳以他的毅力、他的品格感动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常常教育子女,要自立自强,兴家报国。1988年他的小儿子何向留学加拿大,在异国他乡,何向历尽创业的艰辛,终于获得了艺术界最高学位(硕士),并定居温哥华,成为国际知名艺术家,被市长奉为座上宾,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的小女儿何在珑“文革”时被迫害致残,生活难以自理,但她秉承了父亲自强不息的性格,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用残废的双手学习会计,自力更生,残而不废。何炳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奉行八个字:团结、热爱、真诚、奉献。他工作50多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他为厂里职工盖过宿舍楼,但自己没有要过一套,他住的一直是自己的私房。他为社会、为他人做过许许多多事情,却从不求回报。而面对别人为他做的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他却满怀感恩,时时挂在心上。民革老同志多,每逢开会时,我们机关上这些人都对老同志热情周到,细心关照。这本是份内之事,何老却每每感念不已。记得有一次,在建联宾馆开完会,因为何老腿不好,我们把他送下楼,想为他叫一辆出租车。可他坚持不让,非要自己乘公交车回去。为了不让我们担心,他挺直腰板,精神矍铄地向公交车站走去。他的身子稍微有点斜,但他竭力保持着不让我们看出来。多年来,那清瘦的背影一次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人常说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的光辉,而何老一个清瘦的背影,映射出他人生中的倔强、顽强、自律和高尚。这个背影,如同一个修长的音符,穿越时空的长廊,时时叩击着我的心弦,每逢这时,我的心绪总是久久难以平静。1998年老人节,民革市委组织部分老同志乘车游览了新建的顺河高架路、赤霞广场、历城将军广场等地,机关上我和刘彦陪同。看到济南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何老非常兴奋,看到机关上我们这些年轻人,他也为民革后继有人感到由衷地高兴。当场他用那略带沙哑的声音抑扬顿挫地朗诵了一首诗:“年迈不寂寞,自有情谊在。祖国形势好,大家乐开怀。傲对秋风雨,笑迎友朋来。民革多俊秀,代代有英才。”一天,他来到机关,送我一张名片。我一看,是他在加拿大的儿子何向的,背面是何老的亲笔字:“何向:今介绍
(作者:市民革组织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