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关于加强济南名泉保护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关于加强济南名泉保护的几点建议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10-01-14

 

 

民革济南市委2010

 

济南久以“泉城”而享誉天下,全市遍布着700余处天然涌泉,名泉72处。仅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集中着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等四大泉群136处泉水。从200396日起,众泉已经连续六年汩汩喷涌,推动了泉城旅游的持续发展。

一、名泉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水资源需求量逐年增加,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泉水因此多次发生过断流。其中,19993月至20019月,济南市区地下水位一直处在趵突泉出流标高26.8以下,创造了泉水持续断流926天的最高记录。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围绕“突出泉城特色,恢复泉水常年喷涌”这一发展战略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保泉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3年泉水恢复喷涌,至今一直持续喷涌,地下水位保持正常范围内。

据有关部门检测,我市地下泉水资源尚未造成大面积污染,王府池、趵突泉、五龙潭等地下水质保护良好。但目前泉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合理使用。泉水污染严重,生存面临危机。主要表现:一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如泉水直到今天仍然被用来洗菜、洗衣服等。使用的高磷洗衣粉造成水质营养化,水草蔓生,鱼类死亡等现象。二是周围居民保护泉水的意识薄弱,随意丢弃垃圾,加上外来人口增加,管理混乱,泉水周边环境破坏非常严重。三是清澈的泉水每天都在白白地流走,只有少量部分泉水被市民提取饮用。

二、加强济南名泉保护的几点建议

19976月,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2004年市政府成立了济南市名泉保护委员会。2005年济南市制定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标志名泉保护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为加强济南名泉保护,我们建议:

(一)加强南部山区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充分涵养水资源

南部山区得天独厚的岩溶地质构造,单向倾斜式岩层发育分布,成就了济南“泉城”众多的泉系分布。因此,要加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良性循环。所以,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南部山区水源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

一是控制开发建设项目,保护生态环境在制定南部山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时,要把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作为确定城市规模、发展方向的重要条件,充分论证人口与水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关系、水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加强水源地涵养与保护。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涵养水源对泉水补给区域内的宜林荒山进行全面绿化,采取工程造林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退耕还林,加强林木管理,建设生态防护林,封山育林,稳定补给区面积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降雨和地表水的截流、入渗,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有效地涵养水源。据有关部门预测,当南部山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森林覆盖率由现在18%提高到30%时,可增加降水1.5亿立方米。若按入渗系数0.3计算,则地下水每年可增加补给量4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其经济、环境效益相当可观。

三是科学回灌补源,建设保泉生态在南部山区水源涵养能力尚不能达到应具备的水平时,“回灌补源”这一措施不失为良策。在补给区的适宜地带,特别是强渗漏补给区,有计划地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以地表水的渗漏强化补充地下水。进行“回灌补源”,无疑对泉域地下水水位的抬升有明显的作用。

(二)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泉水喷涌

济南泉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主要目的。从保泉的角度出发,必须按照优化方案进行合理的开采利用,既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下水资源,又能保证泉水正常喷涌,达到既保泉又供水之目的。

一是调整和开辟地下水资源

根据泉水常年喷涌和全市人民重新喝上优质地下水的目标,按采补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水源地的布局和开采量,根据水资源计算评价和济西水源地抽水试验监测结果,济西关停距离市区较近的大杨庄、峨眉山、腊山地下水供水水厂,开启长清区冷庄水源地,桥子李水源地,长清区西关水源地(长孝水源地),以上三处水源地日开采地下水20万立方米,作为济南市区群众的生活用水。关停东郊地区杨屯、中李水源地,保留裴家营地下水水源地,日开采地下水10万立方米,供济南市区东部群众生活用水。如能实现上述供水格局,一是可以彻底解决今后全市人民生活用水用地下水的问题,二是可以实现泉水的常年喷涌。

二是遵循泉水“先观后用”原则正常年份,济南市区群泉涌流量达30m3/日以上,章丘百脉泉泉群达60m3/日左右。实施泉水“先观后用”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减少市区地下水开采,恢复泉涌,涌出的泉水观赏之后,经过积蓄,返回市区再用于生活和工业用水,形成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现在泉水排泄情况为:济南泉水绝大部分注入市区北部小清河,章丘泉水绝大部分沿绣惠河注入白云湖。因此,白云湖便成为蓄存济南、章丘泉水的最佳之地。白云湖位于济南市区东北部,距市区仅40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水深一般在2。小清河经过治理后,按规划要求不应该接纳污水,可将济南泉水引入小清河,沿小清河注入白云湖,章丘泉水沿绣惠河注入白云湖,然后通过输水管道设施,沿小清河返回济南利用。这样从蓄水、输水上不占用土地,不重新挖掘沟渠库塘,经济上节约可行,带来的直接效益是巨大的。
   
三是实施“外引补源”工程目前,济南市水资源的需求结构主要是境内水资源和客水资源。其中境内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大气降水) 和地下水,客水资源主要是引用黄河水。

全部利用地下水,影响了济南市整体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应及早在东郊地区规划建设供水工程,以引黄河和长江客水为水源,缓解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规划中的“东湖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工程的配套工程,水库总库容8800m3,近期库容3620 m3,主要供济南市城市用水,远期作为“南水北调”输水线的骨干调蓄工程,建成后日处理水能力可达45m3。东湖供水工程投入运营后,就可以依法关闭东郊地区的单位自备井,大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显著改善并逐步恢复东郊地下水渗漏区的生态环境,使全市水资源利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