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济南市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2007年4月)
李 德 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民革济南市第五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五年工作回顾
自2001年12月第五届委员会成立迄今已有五年多时间,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五年。全国人民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相继发表,将多党合作事业进一步推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五年来在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省会经济长足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尤其高度重视和支持民主党派工作,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有力推动了党派事业的发展。
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统一战线发展的新形势,在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和民革山东省委的指导帮助下,济南民革第五届委员会上任伊始,从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队伍入手,按照领导班子、机关和基层建设共同推进、整体提升的思路,实现了三个转变;同时贯之以“爱我民革年”、“学习年”、“服务中心年”、“组织建设年”、“宣传教育年”等丰富充实的主题年活动,一年一个重点,以点带面;一年一步台阶,步步推进,形成民革独有的工作特色,在我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工作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适应形势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过去的五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加强自身建设,使济南民革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信念,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高水平地履行参政党职能,我们制定了领导班子、机关和基层建设齐步走的思路。2002年以“爱我民革年”开局,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集中开展了领导班子和机关建设活动,基层以“爱我民革、再创辉煌”系列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奠定了上下团结一心、共干事业的良好开局;2003年又以“学习年”推动民革组织的理论学习和思路创新,进一步深化领导班子政治交接,细化机关岗位职责,强化基层组织建设;2005年通过“组织建设年”活动再促一步,着重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四种能力”,强化薄弱环节。五年来,我们贯穿一条红线(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强化两种意识(政党意识和党管干部意识),理顺三个关系(民革市委与省委、统战部、机关的关系),提高四种能力(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自身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民革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一)领导班子是旗帜鲜明有力
领导班子是一个党派的旗帜,代表着整个党派的形象,也是凝聚广大民革党员的核心力量。适应新一代党派代表性人物向学者型政治活动家过渡的特点,五年来民革主委会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政治、经济等专业知识系统培训,搭建了民革常委读书班、理论研讨小组等学习平台,开展了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等活动,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把握能力;进一步理顺了市委会与省委会、统战部和机关的关系;以副主委挂帅,分别调整完善了参政议政、祖国统一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委员会工作机制。五年来,民革主委会、常委会集体领导,团结融洽,和谐互补;主委会与机关充分沟通,配合默契;领导班子的代表性作用与民革组织的整体作用有效结合,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与市委统战部紧密配合,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多党合作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受到市委统战部的充分肯定。
(二)机关是枢纽运转高效顺畅
机关是一个党派的枢纽,要上传下达、畅通无阻,要服务到位、高效运转,参政党职能发挥得如何,机关是关键。为此,我们从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配合市委统战部的指导部署,2002年集中开展了两个多月的机关建设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思想整顿,增强了机关层次意识、党管干部意识和团结大局意识;2003年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大讨论;2004年开展了“三服务”教育整顿,并针对民革现状提出“五型”干部要求(学习型、适应型、实干型、服务型、亲和型),强化对政治理论及民主党派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和研究,由能说、能写、能干到会说、会写、会干。进一步细化和调整机关岗位职责,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机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了意志统一、风正心齐、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的机关工作团队。适应新形势,机关由原来的偏于事务型、服务型向善于思考型、参谋型和管理型转变;积极维护主委会、常委会权威,成为领导班子的得力助手;与市委统战部沟通到位,紧密配合,是统战部联系、指导民革各项工作的重要桥梁。2006年中共济南市委落实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精神,在市级党派机关提拔了四名副局、正局级干部,民革就有两名同志,开创了十多年来党派机关提拔任用干部的先河,显示了民革良好的机关形象。
(三)基层组织日趋规范,凝聚力、活力大大增强
基层组织规范有序,充满活力,这是推动民革工作再上台阶的重要基础,也是自身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基层骨干队伍求发展,二是以日趋完善的制度促规范,二者相辅相成,有力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领导班子是民革骨干队伍的中坚。我们先后于2002年、2003年通过调整充实区工委和支部换届建立了结构合理、工作得力的基层领导班子,并注重不断提高他们的“四种能力”,使他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与活动中、在与各级中共党委、政府合作共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根据民革章程和组织发展现状,结合各区委统战部建议,民革市委又先行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四个区撤销工委,建立了区总支委员会,并相继完成了各基层支部的调整换届工作,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年青后备干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推进了新老合作和交替。
民革党员中高精尖人才相对较少,政党特色有所淡化,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关键是人才问题。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精神,开拓思路,规范程序,稳步推进。五年来,尊重和依靠中共各级党委,坚持组织发展与巩固相结合,与后备干部培养相结合,与“三为主”原则、注重政治素质、注重民革政党特色相结合,严把入门关,发展了110多名新党员,民革组织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显著改善。通过培训班、以会代训、辅导讲座、基层组织活动等形式,教育新党员继承民革优良传统,尽快融入组织队伍,并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对他们大胆使用,锻炼培养,目前有的已经成为参政议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经走上基层组织领导岗位,为后备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
基层组织活动由最初的自发联谊,到后来的积极参政议政,再到现在的讲政治、会参政、善共事,呈现理性化发展。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基层实行规范化管理、举办专题工作研讨培训班,以及转发民革中央关于“支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推动基层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同时通过开展“爱我民革、再创辉煌”系列活动和“高素质、好形象”党员教育活动,引导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增强参政党意识,自觉接受中共各级党委的领导;增强责任感,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党务工作的关系,爱我民革,无私奉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五年来,他们或发挥特长集中出击,或横向联合优势互补,或继承传统项目持之以恒,或开拓思路另辟阵地,在自身建设、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历下区的扶贫助学、革命传统教育,市中区的医疗下乡、文艺汇演,槐荫区的科技支农,天桥区的下乡送温暖、文化进社区等基层组织活动,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四)思想政治建设是保障
新形势下民革领导班子、机关和基层组织的顺利过渡与转型,得力于我们始终贯穿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红线,特别是将政治理论学习放在思想建设的首位。五年中我们有两年的主题分别是“学习年”、“宣传教育年”,先后制定颁发了《关于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关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开展思想教育和宣传活动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以辅导报告、座谈研讨会、培训班、知识竞赛等方式,推动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和2005、2006年两个5号文件精神,加强对统一战线和参政党自身建设与发展理论的学习研讨。充分发挥济南民革简讯、刊物的宣传阵地和学习园地作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的总结探讨性文章,并在全国、省、市等有关杂志上发表。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建党85周年等活动,以学习参观、书画笔会、文艺演出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民革与中共风雨同舟、合作共事的情感教育,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增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年来,民革以较高的整体思想素质,特别是在政治理论水平上的提高,经受了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和突发性问题的考验,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坚信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把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牢牢把握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参政党队伍,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参政党意识,高水平地履行参政党职能。五年来,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我们发挥参政党作用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把科学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在参大政、议大事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坚持直接手段、间接手段并举,在强化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的同时,采取“服务中心年”、实施民革“名牌”战略等措施,号召广大党员直接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健全完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突出四个强化:一是强化主委会、常委会和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作用,在年度工作部署、调研课题论证等重大事项方面把关定向;二是强化机关专职部门的组织、协调、参谋、服务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意见并负责实施;三是强化参政议政骨干和专家学者作用,增强各级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意识,成立专家课题调研组,发现培养年轻骨干队伍;四是强化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群体优势,连续开展“一人一案、一支部一精品提案、一区工委一调研报告”活动。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上下互动,全面配合,整合优势,突出特色,为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突出民革组织整体功能,有力提升了参政议政的层次和水平。在“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尤其注重将民革领导人的代表性作用与民革组织的整体作用有机结合。五年来,主委会领导积极参加中共市委、市政府及统战部召开的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党外人士座谈会,并通过人大、政协等各种渠道,利用情况反馈表、征求意见表等政治沟通形式,就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人事安排、重大问题的决策,提意见,献良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意见和建议分别以各种形式被吸收和采纳,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提案工作重调研,出精品,可行性、针对性、前瞻性不断增强。
我们高度重视民革市委会重点提案工作,五年来集中优势力量,围绕中心,深入调研,形成了42份调研报告。这些报告大多是围绕我市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有的以民革济南市委大会发言、集体提案的形式提交每年的市政协大会,有的以呈阅件形式直接提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其中市级以上领导批示的16件,直接进入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决策的8件。如2002年提交的大会发言“加快城市路桥建设,带动济南经济发展”,在我市规划方向及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新的提升,由市长建议纳入政府的城市战略布置。2003年提出的《我市医疗垃圾应实行集中处置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大力关注,齐鲁电视台“提案追踪”栏目围绕该提案做了专题报道;《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在提案落实过程中得到市经委等承办单位的好评,被评为市政协2003年度优秀提案。2004年提出《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对策》、《我市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注重处理好几大关系的建议》,2005年又积极建议“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优化我市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环境”等,都受到与会领导和委员们的广泛好评,市经委、市计委等有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和采纳。2006年我们又在政协大会上提交大会口头发言1件、书面发言4件、集体提案7件,集体提案全部得到市政府分管领导批示,在形式和质量上实现了新突破。其中《发展我市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被市政协列为主席重点督办提案并被评为优秀提案,得到中共济南市委有关领导和承办部门的高度评价,为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做足文化产业,提升我市形象》的集体提案被推荐为济南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优秀调研成果和民革全国优秀提案。另外,我们积极开拓思路,直接向中共济南市委领导提交呈阅件,如2005年建议济南市发展应在宏观战略上扬长避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6年4月下旬,民革中央在济南市历城区召开全国民革系统“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现场会议”后,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我们又向中共济南市委提交了“关于在我市农业中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书面报告。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市委书记、副书记等主要领导的专门批示,这种以党派市委名义直接向中共市委提交书面建议的形式也得到了市委统战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要求在市级党派中予以推广。
在市委统战部组织协调下,参与党派联合调研,也是做好精品提案的重要途径。2004年由李德强主委担任调研组长,民革党员做骨干,市民革与兄弟党派就加速发展我市装备制造业开展的联合调研,在省里、市里连获两个调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崔守华同志代表市级各民主党派联合调研组,在市政协会议上就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问题作了《推动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大会发言。
党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受聘于各级政府的特邀(约)人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责,积极参加人大、政协、统战部和纪委、监察局等组织的视察调研、督导评议等活动,并围绕我市发展大局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国和省市区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上,提交个人提案340余件,其中受到各级有关部门表彰的36件,许多提案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如李德强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被选为现场办理的重点提案之一,并参加了由全国政协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在京举行的“人大建议与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张乃仁同志在省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建立“双向论证”机制的建议》和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我市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的建议》分别被评为省、市民主党派优秀提案。
基层“一人一案、一支部一精品、一区工委一调研报告”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许多精品提案直接来自于基层组织或个人调研成果,被作为民革济南市委或各区工委集体提案提交有关部门。如历下区工委在市政协休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对府学文庙抢救性修复的调查及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府学文庙的抢修工作很快得到了落实,各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五年来在民革参政议政工作中涌现出像历下区工委、市中综合支部、张乃仁、聂爱华、丁毅、陈柏年、姜慧祯、王守文、黄大亮、赵本钰、王恩宝、彭沂、许国庆等许多成绩比较突出的组织和个人,分别受到省、市统战部门和民革组织的表彰与奖励。
(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带领和号召广大民革党员做好本职工作,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群众多做实事,是民革履行参政党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另一有效形式。五年来,广大党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优势,有的在我市招商引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利用自身作为党派成员、政协委员位置超脱、联系广泛的优势,关注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各种矛盾和利益诉求,深入了解和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工作;有的积极开展科技支农、义诊咨询、扶贫助学、公益演出等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帮扶弱势群体,支援新农村建设。如市中医支部连续坚持二十多年开展义务诊治和送医送药下乡活动,被民革中央先后评为民革全国优秀基层组织和为社会服务先进集体;梁安民同志,充分发挥所在支部多为业务骨干的优势,密切配合单位中共党委的中心工作,业务上做中坚,政治上做挚友,赢得良好口碑;聂爱华、王伯之同志,分别在我市城市建设和大中型国企改革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全省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秘如沿同志,坚持十年来默默无闻,组织省市部分书画家到阳信县聋童学校助残,共捐画450余幅,募捐助学资金40余万元,阳信县人民政府特意向民革市委寄来了感谢信,赞扬了民革党员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还有像耿佩英等许多老同志,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热爱民革,老有所为,以所在社区为单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而特殊的作用,等等。我们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将本职工作、党务工作业绩突出,充分发挥党派人士作用、善于合作共事的优秀党员、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了民革良好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
另外,我们积极开拓新思路,在民革中央的领导协调下, 2002年与长春、沈阳等八个民革北方城市携手成立了“民革北方城市旅游宣传协作网”。五年来以此为平台,通过风光摄影展和音像传播等形式,宣传推介济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这项活动得到民革中央的大力支持,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何鲁丽、周铁农、朱培康等中央领导都曾亲自参与活动的剪彩和参观。
三、突出民革特色,积极做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民革的工作重点,也是民革的重要特色。过去五年,海峡两岸关系发生着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针对“台独”势力不断制造的分裂活动,中共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的四点重要意见,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反分裂国家法》。随后,中共中央又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从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出发,先后邀请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领导人成功来访。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打击了“台独”势力的分裂图谋,开启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新纪元,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我们开展祖统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一)反对一切“台独”言行,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五年来,市民革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中共中央对台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密切关注台海形势,加强台情研究。针对陈水扁强行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妄图通过“宪改”推动“法理台独”的图谋,我们在《济南民革简讯》和《济南民革》杂志上分别发表了“陈水扁终止‘国统会’难挡两岸大势”、“2005年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综述”等文章,组织听取台情报告会,让广大党员和台属及时了解台湾动态,坚决拥护中台办、国台办《坚决制止“法理台独”》的严正声明,强烈谴责陈水扁违背两岸人民意愿的倒行逆施,反对一切“台独”言行,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二)积极开展有影响、有特色的社会活动。为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呼吁台湾早日回归,我们开展了“迎国庆、促统一”大型书法展览、台属座谈会、仲秋茶话会等各种有特色的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4年6月,市民革邀请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花艺专家一行37人,在趵突泉公园隆重举办的“两岸中华插花艺术交流展”, 从中华传统插花艺术寻根问史,以花为媒,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密切两岸艺术交往,在海峡两岸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不谈政治的政治,不作宣传的宣传。结交了许多台湾新朋友,特别是与该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知名书画
(三)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革资源优势,加强两岸交流交往。适应台海新形势,特别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民革在海内外联系广泛的社会资源,以经济、文化、亲情交流为纽带,以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增进两岸的交流交往。如李德强同志多年来保持与父亲原来老部下及其后代的密切联系,接待黄埔同学会、成诚同学会等来自台湾和海外的各种团体数十次、数百人。2007年春节,又与20多位黄埔军校知名同学的亲属和10多位台湾工商界知名人士共聚厦门,通过迎新春·海峡两岸联谊会的形式弘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2006年10月,张乃仁同志随民革省委组织的“山东学者交流团”赴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抽暇与在台亲属30多人相聚,并与诸多上层知名人士,如外甥沈祺瑞(台湾“国防部”少将),老朋友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黄永川,实践大学董事长谢孟雄(原台湾国民党“副总统”谢东闵之子),台北议会秘书长林家祺等,就文化艺术、两岸关系、祖国发展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故友新知,寻根问祖,感情融洽,达到了广交朋友、加深感情的目的,增进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共识。崔守华同志一直积极参与台属联谊活动,并与台湾亲属保持着密切联系。特别是2007年春节期间,在齐鲁电视台和台湾东森电视台的联合录制下,全家老少三代与在台的两个弟弟及亲属通过卫星传播,面对面共贺新年。节目在大年初二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许多组织和党员个人还在我国民族传统节日到来时,向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亲朋故旧打电话、寄贺卡或发电子邮件,送去问候和祝福,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联络,增强同根同族的共识,巩固壮大了统一的力量。
四、五年来的主要工作经验和体会
五年来,我们在自身建设和履行参政党职能过程中得到许多经验和体会,对其进行总结必将有利于民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工作中紧紧依靠和争取中共各级党组织的支持,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首要思想政治基础和根本经验。
(二)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和2005、2006年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精神,不断推动民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并以此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四种能力”,增强政党意识、团结意识和大局意识,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参政党队伍,积极有效地履行参政党职能,这是民革事业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祖统工作是民革工作的重点和特点,要在祖统工作中充分利用民革现有社会资源,在组织发展中注意扩大这种资源优势,是民革保持政党特色、做好祖统工作的重要保证。
(四)基层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组织活动冷热不均等现象,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开拓思路,有效解决。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党务工作的关系,本职工作是基础,党务工作靠境界;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要热爱民革,无私奉献。二者不可偏废,才能有好的民革党员形象,才能开展积极有效的组织活动。
同志们,五年来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这是在中共济南市委、市委统战部和民革山东省委的指导帮助下,在中共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民革全体同志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第五届委员会,向各位领导及民革的广大干部和党员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后工作建议
同志们,本届委员会即将卸任之际,以拳拳之心寄厚望于民革济南市第六届委员会的诞生,寄希望于后来者居上,更寄希望于在新老交替工作中,不仅顺利实现组织交接,也要成功地实现政治交接。要进一步提高民革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把民革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把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把积极参政议政、无私奉献社会的良好作风继承和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新一届委员会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共中央2005年、2006年两个五号文件精神,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争取和依靠中共统战部门的支持帮助,这是我们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进一步搞好自身建设的前提,是我们的基本工作经验。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参政党队伍,将自身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新一届委员会要把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继续发挥参政党自身优势,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工作;推动基层在组织活动中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新一届委员会要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充分调动民革联系广泛的社会资源,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深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促进两岸接触与交往,共同创造两岸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一届委员会在今后的组织发展中,一要严把入口关,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和民革政党特色;二要注重质量,把发展重点放在知识层次高、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对象身上,关键是人才;三要规范程序,慎重考察,坚持发展巩固相结合,确保发展成果。
当前我们正朝着和谐社会发展,民革事业发展更需要和谐。团结是我们工作的推动力,和谐是我们的目标和境界。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关键在领导班子,重点在基层,要以民革领导班子的和谐,带动和促进全市民革组织的和谐与平衡发展。新一届委员会要更加团结、和谐,更具凝聚力、号召力;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更要强化参政党意识,热爱民革,无私奉献,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
同志们,本届委员会的工作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第六届委员会要补充、纠正、进一步完善,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强化参政党意识,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能力与水平。希望新一届委员会在中共济南市委、市委统战部和民革山东省委的领导帮助下,把济南市民革建设成具有较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参政党队伍,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协力,紧紧围绕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一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