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宣传 >

试论建设参政党文化

发布时间:2009-05-31 00:00:00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试论建设参政党文化
作者:王化峰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09-05-31

 

提出建立参政党文化理念,基于三点思考。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目前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术界也对政治文化的探讨逐步深入,政党文化的探讨有所耳闻,我们提出建立参政党文化,对当前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则更为贴切;二是参政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已在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探讨和发展参政党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方向和社会成员的民主愿望、参与方式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已将思想建设放在核心位置,文化是思想建设的基石,建立参政党文化,对提高思想境界、个人修养和坚定信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然,参政党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孕育于中华大地,探讨参政党文化,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足迹。

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当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二、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

我们在政治学的研究中对政治文化作了有益的探讨,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解释政治文化,在具体的界定中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看法: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

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体现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层面。

—从传统层面看,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国家,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牢固的血缘宗法制度、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高度专制以及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成了古代以君主 “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为内容的较为完备的封建政治文化体系,民众中普遍存在着崇圣意识和依附心理,“人治”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并已根深蒂固。权力崇拜与惧怕的二元政治情感、上下等级意识以及狭隘的顺从心理等均构成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从现代层面看,世俗化和理性化成为现阶段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使政治文化打破了封闭保守、自我维持的传统发展模式,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容纳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开放性。

首先,社会政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价值观实现了由“政治挂帅”向“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历史性转变,确立并发展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主流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管理成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民主建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科教兴国”等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其次,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政治上的民主、平等、自觉意识逐渐增强,社会主人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扩大。开始确立依法有序表达意志和利益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第三,虽然现阶段我国政治文化的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和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还有相当的影响,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来说,政治文化的发展仍然滞后,政治文化的发展依然矛盾重重。

三、无论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还是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目前急需建立参政党文化。

我们认为:参政党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研究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忽略参政党文化存在,是残缺不全的,参政党文化是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从宏观上看,参政党文化能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解释和合理性证明,加强参政党色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增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从中观上看,参政党文化有利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各项政策的顺利出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深刻文化指向和浓厚文化蕴含的政治变革过程,政治改革中的政治文化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改革的深度和质量。理智审慎参政党文化能够催发参政党角色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同,增强对政府的信任,以利于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政策目的的顺利达到。

——从微观上看,参政党文化建设有助于政治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使个体成为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具有创新意识、效益意识、责任意识、组织意识的新型政治人。

——从参政党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同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口号,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新政协,共同创建了新中国,正式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深刻分析了前苏联实行一党制的弊端,对“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作出了历史性的回答,明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一起,构成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科学阐明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明确指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规范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我国政党制度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变”:一是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由于我国政党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中纷纷落马,社会主义制度被改变的情况下,我国政党制度却以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政党制度独树一帜。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的发展也就是政治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对原有的政治体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治改革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能够消除利益矛盾,推动社会政治的发展,维护政治的权威,同时能够提高政治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而影响政治变革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人的政治心理。建立参政党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心理的潮流,顺应政治改革的方向,对社会政治发展有推动作用。

加强参政党主流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核心内容,提高政治教育水平和力度,使广大成员既在实践中又在思想上认识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来自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新矛盾不断涌现,政治文化也趋于多样化,理论界也众说纷纭。这些思潮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有些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呈愈演愈烈之势。建立参政党文化,面对这种复杂局面,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否则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就会出现社会政治动乱。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人民求富求强的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更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政治共识。  

建立参政党文化,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自我教育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参政党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相协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协调和引导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心理,使其符合政治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的现代化,也包含全民心理观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全民心理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就会步履维艰;要引导成员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公平观和人权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使人们从对道德政治态度的眷恋中解脱出来,通过科学的认知实现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认同,从而促进政治体系的持续高效运转。
  ——从我国现实政治和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政治阅历,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在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陷入进退维谷、迷惑徘徊的境域。建立参政党文化,有利于参政党角色尽早走出思想误区,有利于政治权威的认同,有利于参政党在政治角色的定位和政治价值的确立。
    我国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核心问题。坚持、完善和发展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实质,就是对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参与活动的保护、疏导、规范和实现。我国的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体现。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它既体现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方向,也体现着我国社会各成员的民主愿望、发展水平和参与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新一代社会成员中,不少人对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不熟悉,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政治发展了解不深。而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产生于西方,一些国家在几百年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主制度模式,也产生了与此相关并影响深广的各种学说。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前,他们很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向往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把西方的“多元民主论”、“政治多元化”等理论搬入我国,对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提出不符合实际的甚至错误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建立参政党文化,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结合上进行理论研究,令人信服地回答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为什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为什么我国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等原则问题。

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政党制度具有更大的政治包容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到90年代初期,基本实行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构成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也比较简明,基本上是两大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社会成员差别不大,根本利益高度一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基本相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我国社会在一致性增强的基础上出现了多样性发展的趋势。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多样化了。加大了国家控制和管理社会的难度。他们与新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具有很大的社会活动能量和强烈的参与愿望。建立参政党文化,是实现和引导社会各方面成员实现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重要保障。

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我国的政党制度成为国际敌对势力“西化”的主要目标。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土壤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但作为一种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必然与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相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西方国家和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图谋,就是妄图用西方多党制和议会制取代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国际政治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对峙,到社会主义进入低谷,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颜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党制度作为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在全世界推进资本主义体系的最大障碍和主要目标,千方百计地进行“西化”。另一方面,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时期,我国实行“一边倒”,主要是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对外开放也主要是向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处于对立和斗争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才开始同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进行有限度地开放与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斗争格局的改变,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从过去的对抗斗争发展到如今的既合作又斗争。在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时,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民主方式等,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各政党、各阶层、各团体造成影响,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产生碰撞和冲击。因此,建立参政党文化,对统一思想认识,筑牢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的根基,形成反对和抵制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等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