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区级民主党派进行基层组织的换届,圆满完成新老交替,组织交接的任务,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换届的实质和核心是要搞好政治交接,把老一代领导同志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传统、信心和决心传承下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更好的坚持和完善。作为民革新的基层负责人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体会谈谈我对做好基层组织政治交接教育活动的一点认识。
一、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做好政治交接首先就是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也是参政党的历史责任。
1、开展党派和统战理论的研究,树立正确的政党意识。
大多数民革党员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是许多人对如何进-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参政党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发挥作用等,缺乏应有的理论认识。
西方国家大肆宣扬其所谓民主“两党制”和“多党制”,个别成员受其影响,面对我国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政治体制问题,常常感到理论上的困惑,对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多党制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许多成员专业知识较高,敬业精神较强,政治参与意识较浓,但对如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缺乏知识准备和操作指导。
我们在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等方面有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总结,新成员带进组织的许多信息、思想需要充实理论营养,需要建立必要的引导机制,带动并推动理论研究的持久开展。民主党派应该研究、探讨和总结参政党参政的规律,把它作为建立参政党理论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政治交接需要。
民革在党派特色中是政治性最强的,因此对党派理论的研究我认为应是最优先考虑的,尤其在基层更可以通过理论研究来实现政治上的成熟,使党员对本党政治地位和历史责任有正确地认识。通过理论研讨,力求让每个党员充分认识到我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和巨大优越性,明确参政党所处的历史地位,自觉发扬老一代同中共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对民主党派性质、地位、作用和使命的认识,为正确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保证。
2、加强学习的制度化、多样化,提高自我修养。
提高自我修养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品格,做到光明磊落,真诚相待。对民主党派成员(尤其是领导)来说尤为重要,由于党派所处地位的重要性、组织的分散性和功能的协商性,其政治作用在不少情况下是通过成员的个体人格力量来体现的。自身修养的基本点是自愿、自觉,但并不等于自发、自流,需要进行切实有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长期的实践证明,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和举办学习班,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学习的自觉性,是提高成员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要组织党派干部和广大成员重点学习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围绕两个5号文件,学习党派章程和党史,使广大成员进一步加深对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的认识,自觉抵御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念、信心和决心。
二,搞好组织建设是实现政治交接的保障。
1、抓好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注重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
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基础稳固,始终与党同心同德、积极履行职能,团结、民主、务实的领导集体,是我们履行参政党职责的重要保证。必须重点抓好总支一班人的自身建设,同时完善支部目标管理,推动支部常规活动制度化、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努力使支部成为广大成员自我教育的学校、建言献策的桥梁、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和后备人才成长的平台。
2,组织发展中保持质与量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民革的组织发展和组织活动出现许多新的形势和特点:
1)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社会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民革党员作为高知识层面的社会群体,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实际行动中日益突出。特别是青年人在政治参与、经济交往、社会角度等方面,都发生了与前几代人差别巨大的变化,有积极向往参加民主党派的参政愿望。
2)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党员的工作流动性增大,出国留学、讲学、考察或自由择业不断增多,联系中断,业务繁忙不能参加组织活动,基层党派组织人员分散,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人员之间沟通联系较少,加上基层组织基本没有活动经费,许多成员没有统一的组织纪律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使基层组织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
3)社会变革导致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深刻变化。同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党派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极个别成员在加入前即存有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想法,对多党合作的了解存有谬误;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出于某种个人考虑,或是想借参加党派后能有个依靠,或是想借参加了民主党派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参加了民主党派。在民主党派的影响下,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自我修养、思想教育相对滞后,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多党合作,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民主意识增强,但对民主理解有偏差;参政意识极强,却缺乏实践锻炼和政治考验,参政水平偏低。
民革章程中规定“发展党员,实行发展与巩固相结合,注重政治素质,坚持以大中城市为主,有计划地稳步发展的基本方针;发展对象是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本党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相对而言,要保持民革特色,目前的组织发展对象有一定的限制,在人数上不可能“发展壮大”,需要我们尽可能将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民革队伍中来,但务必要做好考察、培养工作。
三、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参政能力建设。
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基本职能,认真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能,是做好政治交接的体现。发挥好参政党作用,既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参政党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
近两年中共中央两个文件的发表,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有了新进展。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中共各级党委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的原则,建立健全了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协商制度和重要情况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特约人员工作制度和民主党派考察调研制度,给我们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多更畅通的渠道。
然而如今党政决策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使党派的作用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在基层,随着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圈后,使得党政决策的科学含量和知识含量不断提高,民主党派依靠人才,智力密集的特点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优势开始受到挑战,我们所提的一些提案和建议,在党和政府的决策圈内很可能是早已熟知的东西,这无疑加大了党派发挥作用的困难,对我们基层组织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认为在基层必须建立发挥群体优势的机制 ,要坚持发挥民革自身的整体优势和特点,发挥民革党员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特点,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同时要注意体现社情民意的广泛性、警示性、建议性特点,坚持“民生永远是主题”,多提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开拓创新的建议,力求使这些建议融入本地区党政决策,产生实际效果。
一件优秀的提案建立在多作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作为基层党派提案必须发挥群体的智慧,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从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即精心选题、全面深入调查、科学缜密的研究、及时具体的建议、积极促成转化,特别是专项调研要求精、求新、求深、求实,努力把握好角度、力度,高度重视意见、建议的正确性,真正体现肝胆相照,真知卓见。
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我们不仅要有工作热情,还要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要始终把参政议政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要通过提高总支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来带动整体参政能力的提高;要把全体党员在换届过程中焕发起来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转化到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上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为推进和谐社会竭智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