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宣传 >

搞好政治交接,保持民主党派的进步性

发布时间:2009-05-31 00:00:00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搞好政治交接,保持民主党派的进步性
作者:彭沂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09-05-31


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实现新老交替后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延续,其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政治交接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什么是政治交接?江泽民同志对此作了深刻阐述:“政治交接的核心,是把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老一辈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一代一代传下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坚持发展”。现阶段,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交”就是交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个信念、理念,“接”就是接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个信念。

1、政治交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实现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目标和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加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推进政治交接,才能不断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不断增强为大局服务的意识,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和巩固安定和谐的良好社会局面。

   2、政治交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各民主党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其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活动,都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产生影响。各民主党派只有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不断推进政治交接,才能切实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决抵御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和议会制的影响,才能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建设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体现充分发扬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推动实现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项事业,要长远地延续下去,都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20世纪90年代前后加入民主党派的新一代成员已经成为民主党派的主体。他们年富力强,知识渊博,视野广阔,富有开拓精神,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新一代没有像老一辈那样长期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身经历。2007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换届,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进行的换届;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条件下进行的换届;是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同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下进行的换届;是在民主党派工作取得新进展、同时民主党派自身状况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换届。因此,完成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的同时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意义更加重大。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主党派老一辈的坚定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代代相传,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始终保持进步性是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的重要着力点

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不断保持进步性、时刻体现广泛性,是民主党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基础。广泛性更多地在组织发展中得以保障,而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的着力点应着重放在不断保持民主党派自身的进步性上。

1、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特征,决定了民主党派是保持进步性的参政党组织。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共产党执政不是一党专政,民主党派的政党地位也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根本任务同样都是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领导和接受领导的关系。“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更需要共产党的领导。这种政党制度既避免了前苏联一党专政的种种弊端,又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中各政党的相互倾轧、相互拆台的混乱现象。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都有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心工作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必须坚持、也始终坚持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这体现了民主党派进步性的特点和一贯性,这种进步性是由中国历史和现实决定的,是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2、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通力合作是民主党派进步性的集中体现。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建立的居于多数。民主党派在当时的主张,是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要求。民主党派的创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民主政治力量的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主党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党派逐步走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坚持团结、民主、抗战,发起民主宪政运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内战、卖国的反动方针,积极争取和平民主。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建立新中国而斗争。正是在这一时期,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认识到由于中国的国情,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方案是不可能在中国真正实施的,于是公开表示拥护中共路线并与中共紧密合作。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出“五一”号召后,各民主党派相继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筹备和召开新政协的建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顺利地闯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次生产关系变革的大关,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与此同时,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改造成各自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十年动乱”中,各民主党派虽被迫停止活动,但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仍然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与共产党一道经受了严峻的政治考验。历史证明:民主党派是与时俱进的,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着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党派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确定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多党合作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经验的科学总结。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界定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进一步反映了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进步性,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心任务,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中共中央5号文件的发表,将多党合作事业进一步推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我国的多党合作制适合国情,是马列主义的政党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纵观民主党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民主党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进步性、革命性、广泛性的本质,而民主党派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

3、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保持民主党派进步性,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保持民主党派进步性是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面前的共同历史任务。要解决这一重大战略课题,共产党必须保持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民主党派必须保持进步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主党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中共的亲密友党。随着共产党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水平应当保持同步,民主党派只有始终保持进步性,才能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随着这部分人士的加入,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两种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发展成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三种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联盟,使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更加具有广泛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更加具有包容性。由于民主党派成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生、社会和政治阅历的不同,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能在党派内部产生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现实,民主党派首先要保持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进步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否则,民主党派就会演变成松散的政治俱乐部,丧失生命力和凝聚力。认同民主党派性质,是三种社会政治力量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前提,也是民主党派成员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保持进步性的表现。正因如此,民主党派应当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把进步性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我国民主党派具有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传统。当前,民主党派除了继承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之外,必须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保持民主党派进步性的重要保证。

参政党发挥作用的能力和水平,是与成员的素质紧密相联系的。要提高广大成员的自身素质,就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政策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服从、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把握角度,发挥优势,真正做到参政为民,服务社会,高水平地、卓有实效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只有这样,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才具有坚实的客观载体,体现出作为参政党的社会价值;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才会落到实处,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动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