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09-05-27

 

(民革济南市委2008年)

 

“十一五”以来,我市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使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缓解就业压力,财政贡献不断增长。2006年我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15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1.7%。上缴税收127.4亿元,同比增长26.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提供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的比重达到51%,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9.3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市已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商务楼宇150多座,入驻企业4000余家,其中包括近30家世界500强的地区总部。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加速发展,分别完成增加值84.1亿元和48.4亿元;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09.7亿元。传统优势行业稳定发展,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670亿元,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40.2亿元,完成增加值48.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52.3亿元。

(三)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因素明显。我市位于两大都市上海和北京之间,拥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有利于人才流技术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同时我市已建成了具有较大辐射力的城市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投资环境大为改观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理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产业观念的限制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我们经常目光局限在传统服务业上消费观念的影响多数居民仍固守着自我服务,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新的消费理念还没有确立市场观念不强,经营思路因循守旧, 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

(二)整体优势不明显。我市第三产业的整体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重点行业、企业的龙头地位不明显,特别是缺乏有影响、规模大、高科技的骨干企业。企业的规模发展底气不足,难以对整体经济形成有效的支撑。

(三)居民消费能力较低。由于部分区县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基本生活保障还相当薄弱,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多数群众面对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居民不敢“乱花钱”,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就学、就医、养老等目的各类社会储蓄和保险,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生活需求,阻碍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造成了我市区县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2006年历城区的GDP达到了431.8亿元。商河等地区GDP仅为84.63亿元,仅是历城区的1/5

三、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一)采取政策倾斜,扶持重点行业和企业。由于第三产业涵盖面宽、行业门类多,在政策支持上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潜力,实行相应的政策倾斜。一是积极扶持生产服务功能较强的旅游业、信息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律师公正、资产评估、广告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完善规范化、合法化的相关制度和法律进行有效的管理;二是针对社会医疗、环保、社区服务等关系到民生的行业,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全社会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中来,不断强化社会保障的服务功能。三是对于会展、文化传媒等都市型服务业,要着眼于发挥规模优势,引导其实现要素集中,实现规模化、社会化的经营方式。

(二)着力培育公共服务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各区县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环保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不高,比重相对较低,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公共服务业是我市第三产业中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建议,应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加以扶植,在政策、财力和行政管理上给予倾斜,改变过去“政府包揽”的做法,采取“政府目标负责、运用经济手段、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城市公共服务产业,让公共服务业由福利性、事业性向产业经营性方向转变,在竞争的环境下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创造快速增长的条件和空间,打造公共服务优势产业集群。

(三)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我市对外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各区县的农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产业升级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因此,要把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发展我市经济和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增长点,要针对国际服务市场的产品需求,充分利用成本和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在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的同时,加强在电信、金融和保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发展通信、信息咨询、软件开发等高附加值、高创汇的服务业,加快推进外贸型服务业的发展。

(四)搭建知识产业的发展平台。我市知识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目前,我市的软件开发、传媒、广告、出版等知识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政府要创造良好环境,为知识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一是要在财政政策、融资政策、土地政策上实施优惠措施,推进高科技高附加的知识产业发展。二是针对知识产业大多是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减少知识产业进入服务性领域的市场障碍。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知识型产业的发展中来,对属于知识产业的企业要放宽条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激励知识型企业迅速成长。

(五)完善服务功能,适应居民消费的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理念也逐步发生变化,形成了由实物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移的趋向。建议,政府要根据居民消费能力和需求层次多元化的实际,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改善服务消费环境,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引导居民进行社会服务性消费,扩大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创新服务消费的新模式,切实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生活需求。            (张艳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