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08年)
我省“十一五”规划中,专门制定了中部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省会济南为核心,由淄博、泰安、聊城、滨州、德州、莱芜6个周边城市为依托的济南城市经济圈,是为了实现济南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而实现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市应率先实现本地经济一体化,由于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来实现我市经济的一体化,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对策,供参考。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我市应从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五个方面着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一体化配置空间资源,实现我市空间的一体化。
1、在我市及各区县制定规划时,应统筹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城乡空间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首先,坚持“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关系。其次,组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适度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中心城镇,奠定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
2、创新规划方法,确保我市的发展始终处于有序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要突破传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按规划期限规模进行布局的思路,先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的发展条件、城市的发展要求与可能,不受期限限制地研究确定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框架,然后预测规划期限内规划的发展规模,合理划定城市规划期内的发展区域,并在这个区域内进行细化布局,从而使城市的长远规划进入一种有序状态。
二、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必须促使农村生产要素向城镇相对集聚。
1、加快农业产业相对集聚。充分利用城镇连接农村的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分步骤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规模效益为中心,把农户的分散经营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培植农业经营大户,将大宗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推向国内外市场。
2、加快工业产业相对集聚。城乡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先导,没有城乡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城镇工业集聚是一个关键。一方面,对其中有经济实力想进入城镇的企业,应取消各种人为限制,欢迎其进入城镇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为发展城镇工业多作贡献;另一方面,加强工业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好工业园区,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招商引资提供集聚的载体。要既使本地企业集中进区,又使工业园区成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的亮点,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建设我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夯实基础。
3、加快房地产业相对集聚。城镇商、住区统一开发、连片发展,使商贸活动在镇区内成行成市,形成“商业进区”;大力发展公寓式住宅,鼓励分散的居民迁移合并,形成“住宅进区”。这样,把人口和商业都集聚起来,就能形成“核源”辐射,营造城乡商贸兴、人气旺的经济社会氛围。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城助乡、以工补农”的机制,包括尽快投资完善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设施、能源供应、通讯信息、环境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效、低水平利用和重复建设,加快各类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强化以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按照目标现代化、设施网络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区与县区间、县区内各乡镇间的路网建设,对我市的发展和县区间的相互联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市与县、县与县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路网建设,加快人流和物流,为各类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流动奠定基础。在加快道路交通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城乡供水、供电、供气、环境保护、防洪减灾等重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对其中一些重要管线应做到互连互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应制定专项规划并做好协调工作,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性。
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努力实现一体化。
在全市范围内,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 促进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城镇和县城集中,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办学水平。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大众体育活动。
五、构筑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加速城乡环境有机融合。
建立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通过财政政策对郊区和乡村地区因环境建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对城市迁移郊区或乡村地区企业有害农村环境的各种经济活动征收环保税。要大力实施生态战略,将城市与农村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重视农业绿色开敞空间对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统筹安排城乡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城乡联手协作治理环境。
(彭沂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