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07年)
一、五个阶段五步台阶,推动省会经济大发展
从“六五”到“十五”,我市经济建设一步一个台阶,农业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74∶26调整为70∶30,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0多家。工业到2005年末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7%。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0%。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2%。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6.6∶46.8∶46.6。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发展优势制约瓶颈并存,呈现工作的着重点
我们具有资源优势,人才总量在省内17城市中位居首位;技术创新申请专利2.8万件,专利授权量累计1.5万件;资金结算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等优势。
同时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中一些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叫的响的品牌很少,微观经济主体竞争力有待于提升等制约因素。
我们的观点:根据我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分析,采取网络化开发模式比较适合我市的实际。
三、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锁定省会经济着力点
第一产业显然不是主导产业,但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当务之急是解决城乡、城郊的差距问题。2003年,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均GDP之比为1:0.31:0.25。以城市反哺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产业整体上将作为支柱产业对待,但产生严重污染的重工业显然不是理想选择。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应作为首选支柱产业对待。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第三产业应是我市未来的主导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提高整体竞争力、人民生活质量和扩大就业,至关重要。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四、三点建议三大突破,期待省会经济再腾飞
(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突破商务环境瓶颈
实现网络化开发模式,需要全面提升服务、管理、创新、带动四大功能。
提升服务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服务功能,为省级机关、驻济部队、中央和外地驻济单位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市民服务;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商贸流通业;三是为大力发展驻地经济和总部经济服务。
提升管理功能。简化程序、精兵简政,建设高效政府;规范决策行为,建设责任政府;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设有限政府。
提升创新功能。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三次产业创新为纽带,以服务管理创新为保障,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创新能力差、体制改革滞后的局面,形成大型高科技企业、大型研发中心落户我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带动功能。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新技术研发扩散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提升我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外围城市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精心优化城市布局,突破基础建设瓶颈
按照“南控、北跨、东拓、西进、中疏”的要求拉开省会发展大框架,精心布局全力打造特色泉城。
1、以“四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经十路发展主轴作用,调整优化现状布局,形成融经济、社会、交通、景观、居住功能为一体的主体发展带;加快京沪、胶济铁路城区路段沿线开发,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带和产业发展聚焦区;结合“南水北调”济南段建设、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市区水系整理,形成集城市防洪、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完善跨黄河交通设施,建设西二环跨河大桥,积极推进鹊山龙湖和黄河隧道规划建设,构筑城市北跨的桥头堡。
2、突出泉城特色提升老城形象。老城区以调整优化为重点,搬迁污染工业,改造棚户区、危陋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疏解教育、办公等部分功能至外围新区。提升城市商业、文化、旅游等中心功能,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加强城市公共中心区建设,改善和提升老城整体环境。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不畅问题。以完善路网系统和促进公共交通发展为目标,形成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为骨架、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初步形成以北园大街、二环东路和二环西路构成的城市快速路体系和完善的交通主干网,为大容量快速公交提供交通空间。
4、做大做强医疗保健事业。我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在全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置。要进一步整合医疗机构,大胆引进国外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全省及至全国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领头城市。
(三)努力完善保障体系,突破城市支撑瓶颈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
3、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招商引资,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抓住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外商普遍看好山东、看好济南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著名公司来济建立企业,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把济南变成投资创业的“热土”。
4、千方百计鼓励企业提高就业能力。要把扩大就业放到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各类企业扩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不仅要支持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还要鼓励各类企业包括技术密集企业尽量多用劳动力,引导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就业,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使劳动力市场更具有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