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关于全方位关注来济务工人员诉求的建议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关于全方位关注来济务工人员诉求的建议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09-05-27

(民革济南市委2005年)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市生活和工作。目前,济南市总人口570多万,外来劳动力就达100多万。这一巨大的社会群体成为涌动在城市大动脉里的特殊血液,他们为济南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服务做出了贡献,成为各行各业人力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牵动着社会的神经,拖欠工资、子女教育等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逐渐加以解决。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建议从加强流动劳动力就业服务,提高整体素质,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入手,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具体建议如下:

1、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知识、施工技能的欠缺与城市的现代文明形成巨大差距,往往令他们感到迷惘和困惑,感到渺小和无助。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重体力劳动,辛苦、贫穷的现实依然不能改变。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中都感到诸多不适应,感到较大地压力。有调查显示,四成外来务工人员竟然连一本书都没有,生活相对来说比较枯燥,80%的人收工后的时光主要是睡觉、闲聊、打扑克、看录像。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上免费的夜校,希望能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一些科学致富的手段。这就需要我们在努力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提高他们待遇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知识和技能等素质的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知识和素质的提高,不但是他们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对他们应尽的义务,而且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的方式:一是以区级社区为龙头,成立相对集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可开设电脑、会计、服装、酒店服务等培训项目;二是以街道社区和有关部门为平台,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三是以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成立流动人口家长学校。依托社区阵地,建立流动人口家长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特点,定期邀请专家、老师进行授课,开设科学育儿、家教常识、营养保健、法律知识等课程。

2、完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保障和权利保障,保障职业安全,完善法律制度。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业、工业等领域,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应提供一个能充分保障他们权益的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开辟维权绿色通道, 筑起多道维权防线,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为高风险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工伤等保险。在相对集中的地域和企业建立定期的、经常性的劳动保护检查和监察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他们合法权益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必要时还提供法律援助。此外,还需要更完善的法规。同时,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他们的矛盾纠纷,减少和避免刑事和治安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3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解决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城市整体文明的一部分,解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不再把济南当做异乡,因为他们和城市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些人在济南已经有家,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而且社会对其心理问题一直缺乏足够的关注,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就业压力、子女教育、婚姻状况、人际关系等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不少人感到心理压抑、情绪低落。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精神生活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一些人滑向赌博、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实,外来务工人员当中有很多人也是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也不算低。建议政府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健康的文娱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各级宣传、工会等部门可在“五一”等节日中,在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以尊重劳动,展示才艺,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大赛活动,积极给外来务工人员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提供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既丰富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又可让身在异乡的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此外,政府应把活跃和繁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纳入我市文化工作总体目标,引导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为外来务工人员创作、表演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各级文化部门以演出、电影放映、图书等为载体,送文化到工地。可在他们所在企业或居住区建立送书点、图书馆分馆及工地文化室,为他们提供一些既便宜又健康的娱乐文化场所,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使济南成为他们的“创业乐园”和“精神家园”。各级文化部门还应积极扶持他们的自办文化,使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形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文化活动的主流,让他们既是服务者,又是消费者,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

4、发挥工会作用,把外来务工人员塑造成现代产业工人。处理好这一问题,工会是一支重要力量。可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我是济南建设者”主题教育,开展“济南市十佳外来员工”评选,开展“我为第二故乡添文明”主题活动,发动全区外来务工人员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议市总工会开办职工职业介绍所,创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同时,建议各级工会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基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保护外来人员的基本权益,加强技能培训,把外来务工人员塑造成现代产业工人。

5、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外来务工人员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建议有关部门关注和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保健、子女教育、婚姻状况等问题,通过媒体加强宣传,引导本地居民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其与城市居民和谐、愉快地相处。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应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办证、宣传、咨询、药具发放和B超检查等服务。各级教育部门应坚持公平均衡的原则,以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建立专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为辅的办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和常住居民子女同等的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解决他们子女的读书问题,满足教育需求。

6、鼓励和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治能力。外来人员中许多人是党员和有抱负的青年,他们的素质并不差,完全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并支持他们自主管理。 

7、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建议各级政府统筹资金时,对此项工作给予一部分经费安排,逐步完善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8、发挥社区作用。社区应了解外来人员的情况,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加强公共硬件设施建设,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些服务设施和活动,如提供一些免费的电视公共放映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