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在我市开展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在我市开展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建议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09-05-27

(民革济南市委2006年)

 

现在一提到公共卫生问题,我们似乎都明白,无非就是非典、艾滋病、肝炎、流感、禽流感等,殊不知这些传染病尽管来势凶猛,但总有它的局限性和区域性,它的发病和死亡率都是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而真正造成人类发病和死亡率高的是众多慢性非传染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各种肿瘤、意外伤害等等。据有关资料:近 20 年世界人口总死亡下降 20.05 %,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死亡呈上升趋势,非传染病造成的“早死”占潜在寿命损失63%60岁以上人口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 2.53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全球总死亡的58.8%,占全球疾病负担的 46.8%,它不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丧失劳动力主要原因。

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他因素的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快速增长,而这种慢性病因早期无症状而难以及时发现和干预治疗,其并发症对病人的危害巨大,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意外伤害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WHO报告全球每年有500600万人死于伤害,成为世界人群的第五位死因、儿童的第一位死因。

这一庞大的病员群体也使社会的医疗开支大幅增长,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寿命,并有低龄化之趋势。

    近年,事业有成的中青年群体中很多人健康出现了危机甚至导致残疾和猝死。2005126,新华社发表长篇报道称:“我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山东大学信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不幸于20041020英年早逝,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强烈震动。”有关知识分子健康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集中暴露,当时的蒋筑英等人英年早逝,一度引起中央重视。但不幸的是,时隔20年,问题依然存在。上海社科院最新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这个群体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岁。北京宣武医院对历年来1万多脑卒中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显示,脑卒中呈现低龄化趋势,吸烟、酗酒、夜生活过度、频繁在外就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成为脑卒中直接威胁中青年人的最主要因素。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改变,再加上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到2012年我国的糖尿病、肥胖人数还要翻一番,超重和高血压人群也分别会增长到2.9亿和2.1亿。

专家预测,未来十几年心血管等慢性病死亡率,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将呈下降趋势,而在我国、印度、东欧、俄罗斯等将大幅度上升。专家学者提出,心脑肾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防治亟待实施新思维新策略,即全面推进综合防治战略,以循证医学原则,迅速构筑针对严重慢性病的全面防线。

    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一个人生下来时候是健康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开始逐渐暴露在危险因素之中,如高血压、高血脂、糖耐量低减、超重、吸烟、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等,然后就是疾病状态。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不能听之任之,应有针对性地干预。在哪一个阶段开展工作最有意义呢?以糖尿病的一、二、三级预防来说,如果一级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以减少发病,如控制饮食与体重、增加活动、控烟可使发病率降低35%~60%;如果二级预防,通过早诊断、早治疗、阻断或延缓疾病发展,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40%~50%;等到进行三级预防时,只能是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减少伤残和死亡了。因此,把更多的工作放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上,会对慢性疾病控制产生最根本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二十一世纪突出的社会和卫生问题。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和心理失衡等危险因素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逐年高发的元凶,严重影响着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远比传染病的危害更大,覆盖面更广。

国内部分大中城市早已开展慢病的防治工作,如上海提出 2015年慢性病防治要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上海正致力健全市、区县、社区三级防治网络。北京、武汉、广州、杭州已先后开展此项工作,我省的青岛开展此项工作已有89年的历史,工作已进入到一定深度和广度。

我市由于种种原因慢性病防治工作举步艰难,迟迟未能开展,许多基础工作尚处于空白,明显落后于全国同类城市甚至更小的城市。据估算,我市各种慢性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几十亿乃至上百亿之间。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尽快开展此项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慢性病队伍建设。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必须成立慢性病防治科,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随着急性传染病不断有效控制,甚至有的传染病已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疾病防治的重点正逐步转向慢性病防治,因此,加强慢性病机构和队伍建设是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础。

二、给予资金保障。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疾病预防的投入远远少于治疗的投入,搞好慢病的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公费医疗费用惊人,病人就医费用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各种慢病病情发展到严重地步,增加了治疗成本。早预防,早治疗,可以节省大量医疗经费,为病人家庭和社会节省巨额医疗开支,调整卫生投资,倾斜于预防为主,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三、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慢性病防治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尽快提高专业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如疾病监测、死因监测等,了解当地危害人群最严重的疾病,掌握慢性病防治相关的本底资料。

    五、加强宣传力度。疾病防治宣传工作很重要,把卫生健康知识交给人民群众,使他们自己意识到防病的重要性和了解防病知识,自觉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全民族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六、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病因素。在慢病防治队伍和资金保障基础上,对各种慢病逐步开展干预措施,降低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