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员会2006年)
针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深入调研和论证。将文化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参考。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我们单纯通过与其他城市作数字方面的比较,却往往忽视矛盾的根源。从根本上看,当前矛盾有些是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或所加剧的。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然而有些却在体制转轨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领域一些新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相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领域明显滞后,不能适应改善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
目前,我市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促进人们增强开拓创新精神的同时,对理想信念、生存意义、终极关怀等产生巨大冲击。而文化恰恰是获得这种精神的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互为前提和基础。将2600年来留下的深厚文化积淀,整合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彰显泉城的文化魅力,最大限度地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做足文化产业、推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至关重要。
我市至2003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174个,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创作出轰动京城的“济南人家”等优秀作品。但文化事业投入明显不足,仅占财政收入的0.47%,为1629万元,比哈尔滨、青岛和烟台分别少2070、2880和2107万元,致使文化设施落后。把文化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更显滞后。提起西湖、南京路、海尔和海信,人们自然想到“杭州现象”“上海现象”“青岛现象”,而这种“现象”的背后产生的是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此相比,我市“泉城效应”还远远不够,重要一点就是我们还没有做足做强文化产业。
我市历来为文化荟萃之地,素有“曲山艺海”之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了西河、北新、大汶口、龙山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济南享有“泉城”美誉,水韵是济南的灵魂,再加上人文的参与,更使济南的泉文化色彩凸现,魅力永存。古文化、泉文化、名士文化、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泉城文化。我们具有适应文化产业化、经济文化化的国际潮流之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形象得天独厚。
我们的观点:只有文化才能赋予人的活动以价值和意义。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商品和服务,更需要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的精神生活。只有人本身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人与人的和谐生存状态才是文明的真正内涵。我们的城市如果没有这种超越性的精神思考和追求,就不可能从内心深处自爱、爱人和敬业,发展也就没有后劲。
三、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变。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的建设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我们注意到,在我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和市政发展角度考虑城市的功能问题,以规模化和形式划一的模式,扩展着城市规模。这样的发展留给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失去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固有的文化特征和城市的“根”与“魂”。
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主旋律,无可非议。人们可以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现象找到许多理由,但失去记忆的城市无论如何不是我们理想的城市。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价值,必将极大地影响文化城市生存,属于文化城市重要载体的文化遗产无疑受到威胁,传统文化和特色也就必然消失。
我们认为:城市规划当然要考虑功能与发展问题,但不是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在考虑文化城市延续的前提下考虑城市功能,虽然可能延缓了城市发展中的某些短期行为,但获得的却是城市恒久价值。
四、服务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服务不仅是服务贸易业的事情,实际上所有企业的产品都是在提供服务,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内容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企业文化是有别于技术、人才、资金等传统要素的第四种资源,作为无形资产,与实物资产同等重要,作为长期投资,与资本资产一样能带来回报,是贯穿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工作载体和管理行为。这种特殊资产性质,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建设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贯穿于企业设计、产品设计和终端服务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把企业服务精神、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要求的思想境界、精神文明和优秀职业道德。
五、大力实施品牌文化战略。
品牌经济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市品牌历史悠久,我国公认的第一件品牌“白兔”商标就产生在济南,几百年来留存下不少“老字号”和“老品牌”,为我们积淀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可惜目前不少老品牌,如:“燕喜堂”“隆祥”“远达”等,已尘封历史或花谢凋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品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施品牌文化战略,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沿循世界品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借鉴中创新,推进“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升级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六、当前注重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指导。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领导方式,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尽快建立起正常运行的制度框架。改变政事、政企不分的现象。合理配置文化资源,走产业集团路子,提高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2、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调动民资参与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产和经营管理。允许和鼓励文化品牌、艺术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开发利用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重视发挥文化名人效应,建立资产评估体系,加快形成以知识要素参股的分配机制。
3、提升文化产品服务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要通过对广播电视、文化娱乐等行业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改造,推进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使广大群众能真正享受到新技术所带来的崭新的影视、表演等文化艺术。
4、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既要聚纳各类拔尖人才,又要吸引那些掌握发展规律、懂得经营之道、熟悉国际文化产业竞争规则的优秀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还要与有关大专院校相结合,培养发展文化产业的复合型和急需的专业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作技术人才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