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员会2006年)
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一方面我市重工业很重,与轻工业比例为76.9比23.1,并以高出轻工业12.3个百分点增长,导致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另一方面产能上煤炭仅是需求的1/3、电力为56%,石油、铁矿石等依靠外购,煤矿按现在开采规模,30年后多数将因资源枯竭而报废。发展循环经济可有效缓解严峻的资源瓶颈制约。
一、我市有成功的尝试,但从总体而言,仍处在起步阶段。
济钢从初步的节能消耗发展到清洁生产,现在又提出了“集约经济”,强调“高度资源利用率”;济南化肥厂将眼光投向了废渣废料的循环利用,将煤末加工成型煤重新燃烧利用……这些初具规模的发展之路,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但用循环经济理念审视全局,处于起步阶段,看看餐饮业每天倒掉剩饭菜300吨、数以万计的一次性木筷和每年处理的中小学课本等,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任重道远。
我市应将循环经济视为一种社会化经济。将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应作为一次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提升和变革,具有综合社会影响和效益,这种转变是单个企业、部分居民甚至个别行业、领域所不能独立完成,而是需要政府指导,公众、企业、社会合理分工、协作完成。
二、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
20世纪50年代我市走的是低就业、低消费、高消耗、自我封闭的重工业模式;到80年代,学欧美传统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刺激经济高速增长,在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保护。我市人均资源占有量和环境容量处于全国平均较低水平,根本没有本钱拚消耗。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时才开始解决环境问题,我们支撑不到那一天。目前我市人均GDP3200多美元,环境危机带着其他社会问题提前来到,我们所取得的那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我们的迫切选择。因为惟有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才能最终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呼吁:最有活力的社会组织者—企业家,应主动承担起弥合社会关系、创造和谐社会的责任。摈弃和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观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环境、社会的贡献。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都是残缺不全的社会形态。
三、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将节能放在突出位置。
据调研:2004年我市在重点考核的23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稳定降低率70%,节约87.7万吨标准煤,推广散装水泥500万吨,节约价值10.2亿元;实现综合利用工业废渣534万吨,煤矸石、炉渣、冶炼废渣当年利用率100%,综合利用产值14亿元。据此,可以看出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我市的能耗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是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6至7倍,节能空间很大。目前我们意识到节能降耗成效与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还是不够,但相信随着产业优化、技术改造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节能降耗增效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认为:仅有鼓励和扶持,还不足已成为真正的黄金产业,类似有行无市。节能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必将成为一个充满金矿的领域。我市创建节约型社会,核心是如何构建现代化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和消费结构,如何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以节约型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即从机制上搞节约,这才是我们的主战场。
四、几点建议。
1、实行绿色设计。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项目立项中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采取标准设计,使装备便捷的设备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同时,在项目中,不使用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原材料等。只有这种科学合理的项目才允许立项,这是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观念。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围绕我市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倡节约消费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加大技术进步支撑力度。技术进步是解决资源消耗高、污染重的根本途径。要用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和综合利用等技术,加大对重点企业和产品的改造力度,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和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的高科技资源节约设备和技术,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水平。
4、建立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业园区(即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原理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这是适应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一种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5、推广洁净生产。推行洁净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企业要积极主动防止工业污染,大力推行洁净生产,使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零排放,从而达到治理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6、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环保工业和生态农业。一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管理,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提高开发准入条件,实现保护性开发。对稀缺资源,严格限制开发。调控煤炭、森工等采掘业发展,加强这一行业技术改造、“三废”治理和环境投入。二是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减少废弃物。三是推行资源重复和再生利用,使上游企业废料成为下游企业原材料,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对水资源和耕地的污染。
各位委员,我市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瓶颈制约。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