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

积极面对外贸机制改革加快我市外贸出口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双击滚屏)
积极面对外贸机制改革加快我市外贸出口的几点建议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济南民革网 更新时间:2009-05-27

(民革济南市委员会2005)

外贸出口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市外贸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和面对,我们针对我市外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探讨,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问题。

2004年上半年,全市外贸出口以比去年同期增长38.2%、高出全省平均值6.4个百分点的增幅快速发展。呈现出:先低后高,逐月攀升;工业增势平稳,集团持续强劲;县(市)区快速增长;内资和外资企业增速加快;机电和高科技产品势头良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均快速发展等为特点的强劲发展势头。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多年低水平发展基础上的。由于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出口总额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地产品,出现本地产品少、名牌产品更是蜻蜓点水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产品占有率低的现象仍没改观。出口额与青岛(69.8亿美元)、南京(44.7亿美元)等兄弟城市的差距拉大。重视现实、迎难而上,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贸经济的工作着力点。

二、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如期而至,我市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决定建立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同时,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对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随着这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势必对我市外贸出口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我市出口的影响分析:一是我市出口企业分布不均,县市区财力差异较大,较弱的县区面临的压力就更大。如出口数额较大的平阴县,将承担较重的退税任务。二是出口基数较小的地方,超基数部分的25%要由地方负担,因此出口创汇增量越大,地方财力负担越重。三是财力较弱地区的企业担心退税不兑现将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四是以收购货源为主的外贸公司将严重受阻。如历下、槐荫区的出口大户多为综合性外贸公司,出口产品以外地收购为主,一旦本地财政无法兑现25%的退税额,这些外贸公司就无法开展出口业务。

从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影响上分析:不同产品实行不同退税率,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维持17%的退税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体现了国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意图,也使我市产业和产品结构落后的矛盾更加突出。据调查,多年来我市出口产品档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80%左右的在退税率下调之列。以2003年为例,全市出口创汇5.8亿美元,提高退税率的仅100余万美元;保持税率不变的7700余万美元;取消退税的3700余万美元;退税率下调的钢铁及制品、各类机械、电器、纺织品及服装占主导地位,也是我市的主要产业。由此,增加了出口成本,使相当一部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成为我市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

从近期看,这些政策已经或将要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阵痛。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我市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对提高我市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将大有裨益。

三、几点具体建议

结合我市的工作实际,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外贸机制改革。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相关部门要保证及时退税,努力增强外贸企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市政府应尽快研究新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意见,用好用活外贸扶持基金,最大限度地降低国家政策调整对我市外贸企业的影响。三是外贸出口的企业要主动适应变化,多出口技术含量高、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附加值,消化部分退税率下调带来的负担。

(二)加快济南出口加工区建设。截至2003年底,国务院已批准39个出口加工区,其中33个封关运行,2003年实现出口额100.5亿美元,已成为综合优惠条件最佳的投资生产区域。我市是39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之一,现尚未封关运行。我们要抓住机遇,尽快理顺出口加工区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好出口加工区在征地、拆迁、劳动力安置等方面的问题,降低开发成本,加快开发节奏,创新管理体制,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和吸引外资的新载体。

(三)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退税率降低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明显小于一般贸易,发展加工贸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退税率下调对我市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正蓬勃兴起,日韩等邻国也加速了向我国的产业转移,其核心企业的转移正引领着一批配套企业整体转移,我市企业应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要制定措施,引导市、县()生产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骨干企业积极承接国外加工贸易项目,特别是大商社和跨国公司高层次、大规模的加工贸易项目,吸引他们把高技术、高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市,构造一个融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同时要抓好环境建设和政策扶持工作,促使我市加工贸易尽早实现转型升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

(四)努力培植规模企业和名牌商品,增强外贸经济的竞争力。要在平等、竞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快外贸企业产权多元化改组,打破部门、行业界限,促进贸、工、农、技一体化。实施规模和集团式经营,强强联合,形成旗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技术进步和创新机制,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商品,将创名牌作为改善商品结构的导向,以大宗骨干产品为龙头形成系列,培植质量高、信誉好、口碑超卓的优质、名牌产品,增强我市外贸出口的竞争优势。

(五)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在巩固日韩、东南亚、美国等传统市场,提高占有率的同时,努力扩大东欧、独联体等国市场,开拓中东、非洲、南美洲市场。拓展市场是今后促进外贸出口不断增长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培养造就外经贸的专业人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竞争。有一支善于在国际市场的大风浪中搏击的外贸专业人才(如国际贸易、外语、法律、计算机等),对我市外经贸整体经营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培养造就一批懂外经贸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接班人,让成事于人的哲理融入外经贸人才的培养中去,让他们驾驭我市外贸经济的航船,造就我市的外经贸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