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员会2005年)
我们通过调研,在研究探讨企业家生存、成长现状和发展趋势中,提出几点思考,供参考。
一、企业家是我们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
工业强市的核心是企业振兴。我市企业发展最缺乏什么?多年来将资金、人才、技术放在突出位置,其实最为缺乏的是一种能够促进和激励创新的环境条件和制度规则。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也就是说,最缺乏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政府已经为企业家涌现创造了一系列良好条件。对直接管理经济已大大收缩;对私有企业发展有很多开明做法;此外也越来越朝外向型经济发展。至今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9家,更为可喜的是民营企业占32.6%,力诺集团、九阳电器、大陆机电等企业超常规发展是企业家经营思路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企业家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
我们认为:我市要涌现大企业家必须有一个经济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人的创新精神能够在法规的层面上得到最大保护。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当企业家表现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时,最初通常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甚至会引起某些震荡,这时如果有一个稳定的法规框架,那么尽管有人不喜欢这些创新行为,但并不妨碍企业家创新之举。
二、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发展。
我市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管理、调整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宪法—法律—行政命令—政策—领导指示—领导意见。最常见的是政府政策,比政策多变的是领导指示,比领导指示多变的是领导意见。我们如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越是在宪法和政策范围里进行,那么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就越趋向透明、稳定和可预测,这时做企业的人就越会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企业发展,投机行为、诈骗行为就会越少。
要让那些创新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按税法规定严格执行。据调研,我市执行的国税、地税比较合理,但到下面具体执行时,有的部门以各种名目的收费就令企业不堪重负。所谓“一税轻二税重,三税四税背不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税指国税、地税;二税、三税、四税指各种名目的收费)这些对企业来讲都是超出法律框架的收取,势必影响企业发展和壮大,阻碍企业家产生和成长。为此,根本上清除乱收费、乱摊派等工作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市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的职业经理选拔机制未建立之前,还需由行政领导或推荐任免制决定国企老总,有时候,他们不得不将处理好上级关系放在第一重要地位,这就形成对政府的“责任心”强过做企业家的“事业心”,造成奋斗目标的错位。不仅如此,民营企业的独立地位也大成问题。一个民营企业一旦有点成绩,其老板往往就会在政治体系中得到一个位子和一顶帽子。这种交易虽然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对企业创新精神的削弱。因为,靠再分配努力比靠创新能够得到更大的好处。这样形成即便是民企老总,也不敢忽视“朝拜众位婆婆”的关系。我们的观点:企业家生存和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是商业领域和企业活动的独立存在和发展。这是必须达成的共识。
三、关注社会环境是必然,但对文化传统、社会心态等的关注同样重要。
我市传统文化有含蓄、内敛的特点,济南人聪明,但不精明,有中庸、稳重之称,缺少敢冒风险的闯劲。这种文化传统促成了济南高级“白领”辈出,著名“首领”鲜见的状况。
我市仍缺乏对合法致富人的宽容。如果一个社会对合法致富人不宽容,那么这些人一定会采取至少两种办法回避风险.一是当他的钱赚到一定的时候就不干了,生怕招惹风险。如企业家持这种心态,我们就不能指望能出大企业家。另一种办法,他们会把积累的财产转走。众所周知,财产转移是有成本的,距离越近,成本就越低。如果在本市或本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感到不安全,他就会想办法转到境外,这个成本可就大的不得了。不论是哪一种,这些对我们社会发展十分紧缺的资本、资源就流失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当前需注重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充分认识企业家的价值,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家的发展有赖于责、权、利相统一,他们是职业化的管理专家,应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其实行非行政管理.国有企业应逐步由组织任命过渡到组织企业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上来。要明确企业家的职业身份,发展有关的社会支持体系。落实法定权利、规范职业行为。同时,提高待遇,尊重和承认他们的特殊价值,使收入与企业绩效挂钩,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二、推进市场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形成职业经理阶层。市场化、职业化、制度化是职业经理队伍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关键。为此,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择职业经理人。建立人才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合理流动,形成市场化的职业经理阶层。通过经营人才市场对职业经理的选聘,使行为信息公开化。其任何行为对于自己的信誉、报酬及前景都会产生影响,促使其从保护自身发展的角度自觉约束自己。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选聘、激励、业绩考核评价、约束监督等制度。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摒弃传统观念束缚。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完善企业家培育机制,改进交流培训的内容设计和方法。注重引导民营企业家人生理念从养家、致富,转向产业报国上来。理解、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和创造,创造适合成长的土壤,营造关心、崇尚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我市企业家未来命运主要取决于我市法规、制度的建立。如果今后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管理、调节方式,越是从领导的个人行为转向稳定的法制方式,而且不仅仅是很好地写在纸上,在实际的司法和执法部门中也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那么,虽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只要迈进一步,我市就会多一批企业家出现,再迈进一步,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