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05年)
目前,我市共有企业技术中心52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21家、市级23家;从事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人员已占31%,企业创新队伍的构成逐步合理。
尽管我市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较快,但运用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外部环境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①现行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过多局限于科技管理部门本身,全局性、综合性政策不多,并且实施起来难度较大。②科研单位与企业脱钩。科研单位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企业也不了解科研单位开发了什么。由于双方缺乏沟通和联系,科技进步与创新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运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③多数企业注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缺乏长期发展战略眼光。为此,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先例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行为主体是企业,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对市场的产品需求、技术需求最了解,也能直接享受到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科技进步的机制创新,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让企业扛大旗,使企业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指挥下,唱好科技创新这台戏。
二、给企业以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主要是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支持。据调研,我市和我市企业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机制。我们认为:目前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政府首先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如:①企业的科技投资,政府应在制定鼓励或奖励政策的同时,应在经济核算、税收、工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②帮助企业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③在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制定政策鼓励科研院所到企业搞科研,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与科研院所搞联合和协作,鼓励企业自己开办科研机构。
三、在科研投入上给企业以充分支持。要改变目前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方式,将科研经费和计划的科研投入直接投入到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选定的科研项目上,不盲目投资。这样,一方面企业认可的、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避免科研机构只埋头搞科研,不管成果是否有用的现象出现。
四、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方面可减轻政府管理工作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中介组织往往更讲求效率和效益,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效。
五、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要形成生产力,必须要有充分的资金支持。我市企业的技术创新缺乏活力与生气,与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机制是分不开的。为此,我市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并完善其运作管理机制,建立包括政府投资、企业筹资、金融贷款、民间集资、海外引资等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要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合理调整投入结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技术创新的新型投资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组织资金投向科技进步和创新,减少创新风险,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