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04年)
“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伤害,经济带来极大损失。在总结取得这场胜利的同时,反思过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上的欠缺,及时弥补公共卫生建设上不足和校正管理上的长久政策,对今后再发生类似情况,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减少损失很有必要。
在这场抗击“非典”战役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抗击“非典”。全国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尽最大努力防止医务人员的感染和控制疫情蔓延。但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几十年对公共卫生投资的欠帐这次超出数十倍的一次偿还。
然而,有些疾病有时并非都像“非典”一样给我们明显威胁,在其发展初期我们似乎并不感觉到其存在,即使意识到也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等到真正给社会造成明显危害时,已经膨胀成为难以控制的巨大灾难。比如AIDS多数人来讲,AIDS十分遥远,但就近几年监测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流行的情况看,上半年我国监测到的HIV感染数已呈上升趋势。其向我们逼近的脚步已经可以清晰地听到。一旦AIDS在我们周围形成规模,其造成的损失恐怕是“非典”不可比拟的。据资料,非洲的有些国家,因为AIDS的流行使其经济倒退了十几年。就传播途径看,AIDS与HBV很相似,而我们的国民中约有十分之一的HBV感染者,如果AIDS一旦像HBV一样传播开来,其后果将是触目惊心的。
近期有关媒体报道的乙脑在广东小规模爆发,同样提醒我们,传染病在密切观察和高压控制的情况下可能暂时销声匿迹,或者变的驯服起来,然而一旦放松警惕掉以轻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死灰复燃,重新露出其狰狞面目。前几年血吸虫病的大规模反复,结核病、性病发病率的升高都是明显的事例。多数传染病具有爆发、流行的时间周期性,一段时期的沉寂,不能说明威胁消失。疾病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其工作成效的显现也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其与临床效果的明显不同也在于此,并且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成效越大,越不容易被人们感觉到,也就是说此项工作搞得越好,社会也就更不会注意其存在的价值。
事实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平衡有序的,社会财富不但要靠不懈的创造和积累,还必须有可靠的手段进行维护和保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人类生命和社会财富的有效保护手段之一,需要平时不断地投入,不断改善与疾病斗争的手段与条件,力争能够通过监测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将可能出现的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或者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迅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况且就疾病控制工作的性质看,平时的投入完全不是单纯的应急储备,其作用是始终不断的在体现之中。
因此,我市要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机构建设,防患于未然,不断寻找和发现管理上的新问题,并进行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这是改善投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保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建立与防病工作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中心。现在我市疾控中心建在市区,中心开展的一些研究以及处理疫情时具有一定危险性,对周围的居民安全不利,一旦造成不良后果影响甚大。建议在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时,注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家已经计划拨款80亿元,组建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市应结合自身条件,适当加大投入,把疾控中心建设好。
二、建立与防病工作相适应的疾控网络。疾病预防工作需要完整的网络结构,基层机构的设立与完善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量的原始资料需要从基层收集,很多具体的工作也需要基层机构来贯彻完成,尤其一些群众性工作,离开基层网络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我市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疾控网。这个网络应以社会效益为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传染病防治法》的严肃性,确保疫情报告数字准确,救助及时。
三、建立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的紧急调拨物资储备。扶持一定数量的生产厂家,有计划地储备针对传染性疾病、生物恐怖事件的预防、治疗、防护物资。论证储备物资的储备数量,保持其相应的生产能力,以备不测。
四、加大研究专项经费投入,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对有价值的成果项目进行扶持和开发。同时,与有关的院校订立协议,或者加强对现有疾控人员的进修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如果我们平时注重扶持,适当加大投入,就能及时发现重大疫情苗头,预测疫情发展趋势,避免类似“非典”事件,会在经济及其它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情况下,有条不紊地从容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