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03年)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使用高新技术武装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同等重要。各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均放在重要位置。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国内)地域分工和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配置问题。我市高兴技术产业发展应建立在未来更高层次消费平台之上,依靠创新不断把握未来消费热点趋向,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的替代产品。
据调研:当代高科技产品在我市相对较少,多数形不成规模。截至2001年底,我市高科技产品企业不足200家,到“九五”末,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8%,这一比重明显偏低,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微弱。
我们认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传统优势产业仍是我市的支柱产业,面临发展的紧迫任务,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改造,增强发展后劲尤为重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有:自主创新、联合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有鉴于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我市有条件的企业都应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择优扶持重点企业办好技术开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院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共建中试基地、技术中心和科研联合体,形成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创新机制。
二、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武装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据有关资料:到“九五”末,我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为473.1亿元,如扣掉累计提取的折旧182.9亿元,净值仅为290.2亿元,固定资产净值率仅为61.3%。可见设备老化程度仍比较严重,尤其是市属企业设备工艺落后、技术陈旧等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利用高新技术武装改造传统产业,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应优先发展为传统产业
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服务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利用我市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加快对我市装备工业的技术改造。
三、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及产品升级相结合。引进不是目的,消化吸收乃至自主创新才是根本。据有关资料: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不够理想,仅为1:0.12,与一些发达地区1:2或1:3的比例相差很大。引进成型技术,可以减少技术风险,提高技术更新速度,但引进必须要有针对性,必须符合各自的结构特点和客观实际并带有一定超前性。同时技术引进应逐步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由单纯购买向培养自主开发能力,有偏重引进硬件向软件结合转变。
四、培植一批具有科技先导示范作用的企业群。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机制,遵循不同产业和产品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使资源在企业间实现动态优化组合,发挥整体效率。我们认为:企业集团的扩张,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行为抉择,突出品牌规模化、开发经营和形式专业化、分工协作社会化的路子。积极推进强强联合发展企业集团,其组建要立足于现代企业制度,突出以资本联结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