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03年)
长期以来,市委、市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取得成效。但由于我市农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等症结比较突出,且价格相对偏高,随着“入世”后市场逐步放开,无论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是国内市场竞争,都将处于劣势,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势在必行。
我们在研究“入世”后对我市农业发展利、弊的基础上,认为:科技进步对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经济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提高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科技进步对我市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70年代的约30%提高到1998年的约50%。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特别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偏低,与农业发展新的要求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1、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而一些发达地区的转化率达到70—80%。2、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如化肥当年利用率全市约30%,发达国家在60%以上。3、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动作用较弱,能够转化现实生产力且被农民所接受的成果较少。
抓住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这一关键环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迫在眉睫。据有关专家测算,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农业增加值5个亿左右,全市每年增收节支的潜力可达50亿左右。从全市来看,我们认为科技推广需要解决的重点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耕地的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和中、低产田改造。二是非耕地的开发利用。三是果园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四是庭院和村边、路边、沟边地开发。五是养殖水面的增产增效。六是作物秸秆的利用和提高生猪、肉牛出栏率。七是农产品的精细加工增值。
农民增收潜力能否变为现实,关键靠科技,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围绕上述领域尽快把现有一些增产增效显著的农业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形成新的生产力。应大力引进和推广设施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动物营养、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形成产业化,并不断扩展农业生产领域,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二、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进步。鼓励引导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联合,组建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联合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组织农技人员实施“心连心科技帮富工程”。继续抓好“绿色证书工程”和“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
三、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农民落后、传统的旧生产方式。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和管理方式,控制农药、化肥污染,科学用药施肥,提高药、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大科技推广、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扩大实用技术培训范围,造就一支掌握农业科技的劳动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