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仁2002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政务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强劲。各级政府意识到只有接受全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洗礼,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的时代有所作为。如何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引入和发展电子政务,实现向信息经济的政府转型,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992年 ,国务院办公厅就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5年规划。目前广东、上海、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发展较快。但在全省范围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还不平衡,在认识程度、普及率等方面还滞后于经济发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较大。有鉴于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1、明确我省电子政务发展管理机构。 以战略眼光看待电子政务建设,列为我省“十五”期间重点发展行业,制定规划,积极推进。要与转变政府职能和对传统工作方式、手段大力革新相结合。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城市建设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在保证必要的资源投入同时,依据轻重缓急分步骤、分层次、有重点的实施。
2、建立适应入世要求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 入世要求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具有高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政务系统。如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撑下,电子政务管理才能实现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高度整合的政府管理系统。政府机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以服务理念为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做出承诺。这使得政府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式电子政务。利用网络办公,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直接交流沟通,也可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职能和权力,发布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决策提供可靠、客观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便于市民参政议政。
开放的信息和沟通渠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获得信息。也使管理和沟通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3、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收集、筛选、分类、更新和有效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为此,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以工商、公安、税务、海关、民政、社会保障等“ 窗口部门 ”作为突破口,明确界定公开的、一定范围内公开的、不能公开的和严格保密的信息,做到既便于查询,又不致泄密。强化信息更新机制,提高时效性。
4、切实做好电子政务的基础工作--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公共网络系统,提高宽带网普及率。政府应对网络运营商适当给予优惠政策,使其降低运营成本和市民上网费用,让各级政府及企业、居民都能够上网,促进我国网络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与繁荣。
5、政府网站与商业网站有机结合。由于政府网站信息更换较慢,且须有专人进行维护,增加不少开支。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经验与商业网站合作,委托商业网站根据政府要求对政府网页进行设计和更新,并进行日常维护,政府网站与商业网站链接,可以增加市民对政府网站的了解,提高知名度,减少电子政务开支。
6、推进网上办公。据有关资料:目前北京已经诞生第一张网上登记的营业执照,对社会影响很大。这说明电子政务不仅仅停留在发布信息,宣传政策等方面,而是进入应用领域。建议:根据各地区实际进行试点,以促进CA认证。各种电子表格的完善、下载和电子签名等工作开展,使电子政务工作进入与市民进行交互式沟通新的阶段。同时为其他部门开展电子政务提供经验。
7、建立网上采购制度。网上采购不仅可以降低政府采购及办公成本,减少暗箱操作及腐败现象,还可以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8、做好电子政务宣传和人员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前提。对公务员开展信息应用技术培训,掌握操作规范。我国各类院校要设置相应的课程。要通过宣传,普及信息基础知识和电子政务工作,使公务员能网上办公,市民不但能了解电子政务,还会运用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