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济南市委2002年政协大会发言
物流相对于资源和人力,被称为“人类第三利润源”。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议把物流配送作为重点发展的服务业。省长张高丽到我市调研时指出:“发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和省会城市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市委书记孙淑义也认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条件基本成熟,要尽快把现代物流业培植成为济南的支柱产业”。通过对我市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起到参考、推动作用。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采取的是“货源组织+运力调度+运输过程”的简单物流形式。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形式,促进了物流业的新发展。目前,我市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正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传统运输业改造,可以说正在向现代物流迈进。
济南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45个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自1999年6月交通部和省政府批准《济南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中心(管理服务中心)、两个系统(客运站和货运站系统)”以来,截至2001年,济南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和大桥路、开发区货运站项目工程已完成,腊山、邢村、开山、东沙货运站正在规划建设中。
从已建成货运站项目来看,各具特色,初现现代物流端倪。开发区货运站与日本松下公司济南物流管理所合作开展物流业务,还与海南新大洲、深圳创维集团、四川德拉加公司、北京华商物流(东芝物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济南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实行了“转关运输”,并将建立“青岛港济南国际集装箱场站”;大桥路货运站已进驻150家业户,库房租用率100%,信息系统已建成,二期工程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流通(市场)园区、加工园区,在物流园区建设超市配送中心,海尔、鲁能、美的集团提前租用了建设中的2万平方米立体仓库。济南公路主枢纽信息中心已经完成相关硬件集成建设,可为物流企业和大型货物集散地提供整体化服务和个性化解决方案,现已具备共享数据库支持、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专业网站的基本功能;将发展综合物流、交通监控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电子支付等功能,为我市物流企业提供信息中心平台。
物流配送业在我市发展也较快。截至2001年底,共成立30余家。银座配送中心、三联家电物流中心、济南邮政中心局、济南广友物流配送集团等,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对发展现代物流起到重要补充。
但是,我市物流业发展仍存在的一些问题:物流理念尚未在全社会得到普及;缺乏战略研究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尚未形成;物流人才匮乏,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底。
二、对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应树立现代物流产业意识。物流业被称为21世纪“黄金产业”。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产成品流通成本约占GDP的22.9%,流通的主体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应在启运物流需求和创造物流发展环境上,形成全社会共识。从政府角度说,应把物流看成是事关经济全局发展和投资环境改善的大问题。对企业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按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物流新概念、新理论,发展物流业。
2、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宏观引导。物流业是涉及多行业综合性、系统性的新生事物,打破管理上的行业分割、地区分割最为紧迫。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物流发展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制定我市物流发展规划,向全社会普及物流观念,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物流企业发展,协调各方面关系,消除影响物流链畅通的不利因素,开展物流培训等。
依据中央六部门《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我市物流范畴、管理部门、物流企业资质和市场准入与退出条件、市场竞争规则等,以改变现代物流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
3、加强物流研究,做好发展规划。我市物流业发展明显部门化、区域化,工业、商业、交通、物资、邮政等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资源浪费。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尤为重要。规划制定应突出三个层次。①全市范围内物流规划应着重于地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个层面的物流结合点及综合物流园区的规模和布局上,力争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应着重于物流供应、分销、配送、供应链、连锁经营等协调发展。③企业物流规划应着重于“营销支持”和“流程再造”,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规划建设上,应注重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国际物流体系。这个体系有两个支撑点:一是济南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这个中心已形成国际物流能力,等于将青岛港向西延伸400公里,能力会更强。二是随济南机场的扩建,在附近建设一个与空港衔接的国际物流基地。第二个层次是区域物流体系。发挥省会城市辐射作用,形成连接国内各主枢纽城市的物流系统。同时以我市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市的物流网络。第三个层次是城市配送系统。
4、建立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我市物流业呈现多、小、散、乱特点。建立适应物流技术要求,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一方面,应走集约经营道路,形成有一定抵御风险能力,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稳定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
打破所有制、地域限制和部门分割,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企业之间,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优势互补,携手发展物流业。
5、加强对外合作。应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及资金、管理和人才,发展符合市情的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目前情况下,除积极引进物流人才外,应重点加强多层次、多方面物流在职人员培训,形成自己的物流人才队伍。
我们相信,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同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实现我市物流业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